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 语法知识复习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 语法知识复习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6 12: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 语法知识复习 新人教版
词性知识
一、分类
1、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2、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二、实词
(一)名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2、种类:
○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
○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
○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
○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
○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
○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方位词)
3、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
○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
○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
○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
○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
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
○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
○2表示发展变化的: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
化、消失)
○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
活动动词)
○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
愿动词同)
○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
来(趋向动词)
○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 (也叫判断词)
3、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
○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如“看看、走走、研究研究”等。
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趋向动词可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后边。
(三)形容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2、种类:
○1表示形状的:大、小、高、矮、长、宽、笔直、弯曲
○2表示性质的:好、坏、美、丑、高明、美丽、诚实
○3表示状态的:快、慢、软、硬、兴奋、激动、悠闲
○4表示颜色的: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如:“太阳红、红太阳”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形容词的前边一般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等表示程度的词。如“很大、最明白、多么慌”等
○4形容词也可以重叠,有加重语义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性质、状态描绘得生动一些。
重叠形式:
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AA儿。如:早早、长长的、慢慢儿
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或AABB(的)、AABB(儿)如:清清楚楚、高高兴兴(的)、痛痛快快(儿)
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A里AB式:如:马里马虎、小里小气、糊里糊涂
(四)数词
1、含义:表示数目的词。
2、种类
○1确数:一、二、千、万
○2概数:几、些、多、约
○3序数:第一、老二、初五
3、数词的语法特征
○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作句子成分。
○2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如:一片浮云,看了一眼
○3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数量增加要用倍数或百分数,可以说“增加了”或“增加到”,前者不包括底数,后者包括底数。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少了”或“减少到”,前者指净减的数量,后者指净剩的数量。
(五)量词
1、含义:表示单位的词。
2、种类:
○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表示个体单位的:个、台、条、段、根
B、表示集体单位的:对、双、群、类
C、表示度量衡的:米、千克、公里、吨、平方米、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趟、遍、顿、阵
3、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组成BB式,表示每一个都在内。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4、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表示复合性单位。
○1由两个物量词构成,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内容的计量。例如说到运输量中的重量和里程,有“吨千米、吨海里”等,说到水的流量,有“秒立方米”。
○2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例如:“飞机共飞25架次”“接待旅客100万人次”
数量词也可以重叠,组成“一B一B”式,修饰名词时,表示数量多,如“一堆一堆的书”;修饰动词时,表示按次序进行,如“一个一个地说”;
(六)代词
1、含义: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
2、种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者事物的名称。我、你、他、我们、它们、咱们、自己、人家
○2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这、那、这样、那样、各、每
○3疑问代词:用于提问。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多少、几
3、注意事项:
○1代词代替某一类词,就具有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2“他们”的使用范围比较广,除了用于男性,男女兼有的复数,都可以用“他们”。
○3“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为了亲近,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4指示代词“这”用于近指,“那”用于远指
○5代词一般是实指,有时也可以用来虚指,指称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如“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三、虚词
(一)副词
1、含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种类
○1表示程度:很、最、挺、非常、十分、格外、更、越、几乎、尤其
○2表示范围:都、总、共、只、仅仅、单、就
○3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曾、刚、才、正、在、立刻、马上、终于
○4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只好
○5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用
3、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都能作状语。
(二)连词
1、含义: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常见的连词:
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
(三)介词
1、含义: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作状语、定语,在存现句中做主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
2、常用介词及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四)助词
1、含义:是起辅助作用的词,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2、种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了、吗、呢、啊、呀、吧、哪、啦
3、注意事项:
○1结构助词“的”主要用在名词前头,做定语;“地”主要用在动词前头,表修饰关系或限制关系,做状语;“得”主要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补充或说明,做补语。
○2结构助词“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名词(后边在加“的”),或代替名词(后边要加“的”,有的不用加)。
○3动态助词“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4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五)叹词
1、含义: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2、种类:
主要有“唉,哎,嗨,喂,哎呀,哎哟”等。
*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
(六)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哈哈,嘭,哗啦,叮,轰隆隆”等。
词性的辨析
1).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介词) 明天我在家。(动词)
我比你高一点儿。(介词) 我们比比。(动词)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介词) 他给了我一本书。(动词)
2).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
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
如:我和弟弟都去过。(连词) 我和弟弟谈话。(介词)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介词)
练习:判断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词性。
把住质量关。( ) 把书拿来。( ) 拿把菜刀来。( )
你快点走,跟上我!( ) 你跟姐姐回家吧。( )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 ) 你怎么老哭?( )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 ) 我今天又白跑了。( )
短语知识
短语是由词和词构成的,短语可以作为句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成为句子。词和词构成短语,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短语成分:
(1)并列短语:A+A 由两个或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例如:报纸杂志 老师和同学 ,雄伟壮丽 唱歌又跳舞 ,调查研究 光荣而艰巨
(2)偏正短语:形容词+名词、副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词。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句词的词语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词语是状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定语用“()”表示,状语用“[]”表示,中心语不标符号,例如: (汉语)语法 (祖国)大地 ,[完全]相信 [小心]翻阅 ,[更加]坚强 [多么]伟大
(3)动宾短语:动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名词(代词)。宾语在动词之后,是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宾语用“ ”表示,例如: 吃晚饭 盖房子 住石洞
有的动词(如“给、送、教、告诉”等)可以带两个宾语。这样的宾语叫双宾语。例如:给我笔 教你一首歌
(4)补充短语:动词(形容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补语。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补充短语分为两类,一是动补短语,一是形补短语。)补语用“〈 〉”表示。例如: 洗得〈干净〉 翻了〈一阵〉 抱〈起来〉 活跃〈在基层〉 热得〈出汗〉 大得〈多〉
(5)主谓短语:名词(代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词(形容词)。主语在前,表示陈述对象;谓语在后,表示陈述的内容。主语、谓语之间用“‖”标示,“‖”之前是主语,之后是谓语,例如:
红旗‖ 飘扬 天气‖ 好
另外,介宾短语:介词+名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词)如:(从今天)开始,(向我)走来,对学校的情况(很熟悉)等。的字短语如:(男的)排左边,(大红的)是牡丹。
划分句子成分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 状语 [ ] 补语 < >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3.划分句子成分示例及练习部分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 [ 还] [十分] 落后。
( 3)鲁班[ 从中] 得到启发。
(4)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
练习:
1、他非常诚恳地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8、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直往下落。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2、他们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我希望同学们明年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分析: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