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现象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四个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属于光源的是( )
A. 红光满面 B. 金光闪闪
C. 波光粼粼 D. 火光冲天
2.世界最早、距今约4700年的山西陶寺古观象台,由13根直立的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如图所示是其结构示意图。据考古研究推断,先民们在观测点通过土柱间的狭缝观测日出方位,以此确定季节和节气。其利用的光学原理是( )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光的直线传播 D. 光的色散
3.如图所示光学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海市蜃楼 B. 激光束引导掘进机
C. 水中倒影 D. 光的色散
4.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若入射方向由 BO 变到 AO ,则( )
A. 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
B. 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 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D. 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5.检查视力时,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如图甲所示,则视力表上如图乙所示的字母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图中的( )
B. C. D.
6.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任何物体都能辐射紫外线
B.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的
C. 医院、饭店经常利用紫外线灯来灭菌
D. 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检验钞票真伪的
7.仔细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图中的光路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8.汉代《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下,则见四邻矣。”图中装置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潜望镜,其中涉及的光学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 高悬的大镜是平面镜
B. 插秧人在大镜中成倒立的像
C. 从水盆中看到四邻利用了光的折射
D. 大镜悬挂越高所成的像越小
9.如图所示是一根直树枝斜插在湖水中的一张照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OB 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B. OB 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 OC 是树枝在水中的实际位置
D. OC 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10.如图所示,一束光 AB 射到由两个平面镜组成的直角镜上,经两次反射后射出的光线为 CD 。若将入射光线 AB 的入射角增大 5^ ,则反射光线 CD 的反射角将( )
A. 增大 5^ B. 减小 5^ C. 增大 10^ D. 减小 10^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1.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 A、 B 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同一直线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操作过程中他还在 B 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此时看见的 “烛焰”是烛焰通过小孔成的像,这个像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12.如图所示,黑板发生“反光”时,上面的粉笔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了______反射。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清楚物理课本,原因是光在课本上发生了____反射。当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时,会发生______反射。
13.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 2 m 的地方,镜中的像到小红的距离为___ m ;小红发现衣领上有一点儿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______(选填“衣领”或“衣冠镜”)。
14.“响尾蛇”导弹是靠跟踪敌机尾部高温气流辐射的_________(选填“红外线”“紫外线”或“可见光”),对其进行有效攻击的。验钞机是利用________(选填“红外线”“紫外线”或“可见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工作的。电视遥控器不对准电视机的接收窗口,对着墙壁____(选填“能”或“不能”)实现对电视的遥控。
15.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的原理图。点光源 S 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
50^ 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大小为____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 S′ 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 S′ 将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16.如图所示,一支固定好的激光笔向空水槽底部固定点 O 射出一束激光。向水槽内加水使水面上升至 A 点,此时光斑在 O 点____侧。打开水槽底部水龙头缓慢放水的过程中,折射角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时观察到水槽底部光斑向____移动。
三、作图题(共9分)
17.(3分)如图所示,窗外有一棵树,请画出在窗内能看到全部树的范围。
18.(3分)如图所示,小城的爸爸在湖边钓鱼, AB 是钓鱼竿,请画出 AB 通过平静的湖面所成的像 A′B′ 。
19.(3分)如图所示,小丽站在池塘边看见水中 A 点有一条鱼,试确定鱼大致
的实际位置 A′ ,并画出看见 A 点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共29分)
20.(5分)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自制的小孔成像仪前,调节二者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倒立的像。
(1)该现象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解释。
(2)实验中蜡烛燃烧不断变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____(选填“上”或“下”)方移动;将蜡烛靠近成像仪少许,烛焰的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所成像为
____(选填“实”或“虚”)像。
(3)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21.(8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部分实验装置。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30 45 60
(1)如图甲所示,使纸板与水平桌面上的平面镜______。
(2)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 A 沿 EO 射向平面镜上 O 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表中。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可以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______入射角。
(3)在图甲中,如果让光逆着 OF 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看到反射光沿着 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的。
(4)在图乙中,将纸板 B 沿 PQ 剪开,把纸板 B 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 B 上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2.(9分)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A 和 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 ,进行观察,如图
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丽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应用了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法”)。
(2)小丽在蜡烛 A 一侧观察到 A 的像是光的______现象,、看到蜡烛 B 是光的______现象。
(3)在确定蜡烛 A 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__(选填“ A ”或“ B ”)的一侧观察;小丽无论怎样移动蜡烛 B ,都不能使其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4)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 A 的像______(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5)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___(选填“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 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 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D. 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23.(7分)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实验,图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下表所示的数据。
入射角 15 30 45 60
反射角 15 30 45 60
折射角 11 22.1 35.4 40.9
(1)在探究中,该同学在清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并搅匀,在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熏了点儿烟雾,他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______和______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3)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是否存在不足?答:____(选填“是”或“否”);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C
4.C
5.B
6.C
7.A
8.A
9.D
10.B
1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倒立
12.镜面、漫、镜面
13.4、不变、衣领
14.红外线、紫外线、能
15.向右、80^
16.左、不变、右
17.
18.
19.
四、实验探究题(共29分)
20.
光的直线传播
上、变大、实、不变
21.垂直
等于、可逆
下半部分有反射光线,上半部分无反射光线
22.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等效替代法
反射、折射
A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不动
暗、C
更好地显示光路
反射、折射、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小于
是、没有换用其他透明介质进行多次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