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铁路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包头铁路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4 23:06:35

文档简介

包铁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锌,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
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明
高二历史
A。铁犁铧用灌网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壁挥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丰屡耕作方式
本试卷共32题,共100分,共4页(不含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
6.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孤内所有的田地征取惊纳、辕颜退到拥有一定数量
注意事项:
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A.宫:政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比戚到用大夫挑战
3.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留存,
7,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盈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献记述
出处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你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案论》
合题目要求的。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作,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1.“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者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
接汉绪,茂有肝生,恢复祖宇。
《后汉书·班图传》
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烦繁出现。这一现象
A.
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与发展
B.家国同网特式改变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大一统”的观念开站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C.体现权力过平稳
D。说明宋法制遭到破坏
8.《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
2.有学者指出,“德”的现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
皆王教之描,”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
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住,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
方式旨在
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推波辅君,效功百姓
B.灭无询公,坚守直道
A.是家
B.乒家
C,儒家
D.法案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联
3.《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日:“何由得渡湖!”因
9。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避,杜恕建言:“古之刺史,率奉宜六条。以清
鼓卓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
静为名,威风苦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议相比,当时魏固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北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飞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倒度如强了中央集权
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截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C,南史的职权发生了是变
D.刺史制度终障了吏治清明
4.《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于
10.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是文书而已,其职型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讲早:
A.具有尊卑等级的现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宜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消静无为的境界
A.主要负责年有坤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节行之上
D.下属机构校为完备
第1页期末试题
州、县共有八百多个”可知料摩府州设置数量多:据材料二“加授各族首领担任男縻州
的命督、刺史等官,井且世袭其职”“但这些都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可知民
一、选择愿: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族地区与中央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致,但保留较大的自治性与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
合题目要求的,
的控制:据材料二“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特点”可知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
而治”的特点。
(3)第一小问民疾政策,结合所学民族政策的史实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小何重
题号
1
2
3
4
5
6
8
9
10
要表现,结合所学民线制度的史实可知1981年额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D
C
A
B
法》: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
题号
11
12
1314
16
16
17
181920
疾工作主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
答案
D
D
A
BA
B
作新的内涵:
题号
21
22
23242526272829
30
32.(13分)【答案】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
答案B
B
B
A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恩,共40分。
武帝时开僻的陆上和海上丝调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
31.(27分)【答案】
使着、商人铬锋不绝。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
(1)民族观:华夷有别:以礼乐文化区别华夷:夷秋与华夏可以相互交融。(3分)
入中国。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
历史影响:强化了华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挨国家的发展:传承了
化交流,
中华文明。(任写3点得6分)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
(2)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借鉴了历史上治理边预少数民线的轻验和
会的共同进步,
教训: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两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明确
相对发达。(任写3点得6分)
立意,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秦汉时期到明清阶段对外交往的
特点:羁廉府州设置数量多:民族地区与中央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致。但保留较大的山治
史实,从中谈谈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发展交融,说明可以从汉代对外交往的史实,即汉代丝
性: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
绸之路的史实和影响角度分析即可。故答案为:看法: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促进中外文明的交融。中
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自古以米。中外在玖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交流。汉武帝时
(任写3点得6分)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共十八
开群的陆上和海上控网之路。成为中外传统贸易的重要通道。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使者、商人
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钻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线工作主题:
铬择不绝。袋到、密器、茶叶、四大发明等传到国外,胡椒、波斯枣、高丽乐等传入中因,中外贸
传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子民失工作新的内涵。
号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对
外交往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任写3点得6分)
(1)第一小问民族观,据材料一“中国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美秋””可知华
【解析】
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指的是为巩圈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夷有别:据材料一“但是这种区分是从文化上米强调”可知以礼乐文化区别华夷:据材
贵疾在权力、财产和士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米的一种制度,宗法制
料一“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交融、凝聚”可知夷致与华夏可以相
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西周时期的天子和诸侯继承上,较为严格的执行统长子继承制,嫡长
互交融。第二小问历史影响。据材料一“依据在于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化而转移”可知
子即为太子,所以太子一词“文献中绝少见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通到破坏,嫡庶之争、
强化了华夏认同与传承中华文明:据材料一“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梦通过文化学习
应子受封的情况增加,天子、诸侯的继承人出现变化须繁的情况,使得太子一词“频繁出现”
相互交融、凝聚”可知促进了民族交险与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故选D项:太子一词在文就中由“绝少见到”到“频繁出现”,体现的是天子、诸侯继承上,宗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村科二“唐朝初期的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经
法制通到孩坏,出现嬉在之争、庶子受封的情况。冲击了分封宗法制度下的尊卑制度,排除A
济特点”可知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据
项: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材料反映
材料二“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县,南北朝置左那右县的历史经验后”可知
的是宗法制道到破坏,与分封制没有直接关系,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并术“逐
错签了历史上治理边强少数民族的经验和牧训:结合所学唐朝民族政策可知唐朝推行开
渐瓦解”,推除B项: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明宗法制边到破坏,嫡度之争、遮子受封的情况增
明的民线政策,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第二小问持点,据材科二“先后设立羁澹府、
加,体现出权力过被并不平稳,排除C项。
第5页
口口口口口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