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合计60分)
1.《吕氏春秋》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钟鼎壶滥,轝马衣被戈剑,不可胜数。”随葬品之昂贵,比大国诸侯尚有过之。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中山国率先建立集权统治 B.丧葬风俗有鲜明的等级特征
C.礼崩乐坏,社会急剧转型 D.儒家厚葬思想破坏社会秩序
2.周公东征胜利回师时,遍告“四国多方”的“殷侯尹民”:殷的丧亡是由于淫佚暴乱而招致天罚,周不过是顺从天命,只要能敬天听命,安于邑居,既可保持原来地位不变,还可在周朝官府担任官职。周公此举旨在( )
A.借助神权巩固王权 B.揭示商代灭亡根源
C.稳定周朝统治秩序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3.先秦时期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对于射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只有符合全部条件的射手,才能成为获胜者。据此可知,“乡射礼”
A.契合了战乱频繁的时代 B.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C.体现了儒法思想的结合 D.保证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4.《大武》以诗歌乐舞来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作为周代的礼制,往往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孔子对《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予高度赞扬,但对其歌颂战争功绩的内容却有所不满,称其“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主要表明,孔子( )
A.肯定商周鼎革的进步意义 B.推行仁为核心的政治实践
C.要求恢复周制的政治理想 D.重视发挥礼乐的教化功能
5.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这一变化( )
A.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 B.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
C.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D.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
6.战国时郡是设于边境地区。边地原为荒僻之地,人口稀少,虽然面积大于县,其地位却比县低。后来边地逐渐繁荣、人口增加,乃于郡下设县。于是在边地有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这说明( )
A.兼并战争推动管理体制变革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普遍推广
C.经济发展影响政治体制变迁 D.各国变法成效已然得到体现
7.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这表明汉代( )
A.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 B.政治受到鬼神论影响
C.儒学重现实轻人伦的特点 D.儒学日益走向神学化
8.西汉初年,汉高祖授权儒生叔孙通制定礼仪以凸显君王威仪,鲁地两名儒生冷言道:“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公去矣,无污我”。据此可知,这两名儒生( )
A.反对礼乐治国的方针 B.秉持外儒内道的观念
C.鄙视谄媚权贵的行为 D.无视秦亡汉兴的时局
9.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
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 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10.在古希腊人那里,诗歌和音乐密切相连,诗人同时也是音乐家,而且诗歌绝非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希腊人的文化理想,传达着关于城邦、道德、友谊、爱情和生活的观念。诗人是希腊人最重要的老师之一.学校教育也因此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倡导文学与艺术的结合 B.人文精神的社会氛围浓厚
C.注重培养公民综合素养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体裁
11.苏格拉底认为,追寻智慧的首要前提是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好奇的求知心和一股执着的求知欲。要排除一切有碍于追求智慧的事物,勇敢地向智慧挺进。因为,只有智慧才是终极幸福的基础和永恒的保障。这一观点
A.凸显了美德的本性是知识 B.体现了理性主义精神
C.旨在激发公民的参政热情 D.呈现出主观主义色彩
12.一位当代英国学者评论说,法国大革命时代的知识分子没有意识到,理性和善良的意图还不足以改变人类的命运,“当历代人累积的经验被视为陈规、偏见、盲从和迷信而被抛弃时,错误也就铸成了”。该评论反映出( )
A.启蒙思想逐渐传播 B.人文主义的深远影响
C.法国革命振奋人心 D.理性主义具有局限性
13.15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这一主张
A. 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 重申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C. 强调信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D. 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14.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在纯自然状态下所拥有的随心所欲的、天然的自由是有局限的,只有从自然的状态进入社会状态,自由被赋予了道德性之后,自由才能使人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据此可知,卢梭主张( )
A.自然权力说无法保障自由 B.个人自由是可以被忽略的
C.个人自由应服从社会正义 D.订立契约以限制绝对权力
15.麦哲伦船队记事官安东尼奥.皮卡费塔在其日记中写道:“这个岛上的全部居民和别的岛上的一些居民都接受了洗礼。我们在邻近的一个岛上放火烧毁了一个村庄,原因是那里的居民不服从于当地的统治者也不服从于我们。”这一事件反映出( )
A.传教是近代西方航海的主要动因 B.开辟市场是新航路开辟的实质
C.地理大发现与殖民扩张相生相成 D.大航海时代以经济需求为驱动
16.据学者研究,17世纪以来,原产自南美洲的金鸡纳的抗疟作用被欧洲人发现后,引发了欧洲各国对金鸡纳的竞相争夺,造成南美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日益稀缺以及森林的严重破坏。这一观点( )
A.强调医学进步的负面作用 B.从生态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
C.忽视了金鸡纳的医学价值 D.体现了物种交换带来的局限性
17.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抽查法》《童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髙运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 )
A.旨在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B.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
C.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趋势 D.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18.1865年,德国雪茄工人协会成立,这是德国第一个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工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工会已经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工人组织。1914年,仅德国自由工会就有会员250万人。这表明( )
A.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B.代议制民主在德国不断完善
C.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 D.欧洲工人运动中心转向德国
19.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由此可见( )
A.基础应用研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B.科学技术与企业生产已紧密联系
C.工业企业成为科学技术创新主力 D.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兴起
20.19世纪宣扬自由竞争的英国,在面对其纺织品与印度竞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用入侵、压价等不正当手段,破坏印度当地棉纺织业,然后倾销商品,攫取利润。为改变入超地位,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发动鸦片战争。这表明( )
A.英国自由贸易是基于其优势地位 B.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C.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D.中印两国纺织业生产方式优于英国
21.1872年《纽约时报》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坐船到了美国。新闻称:昨天到达这里的30多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 有三名身为中国官员的教师陪同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报道分析最合理的是( )
A.留洋女学生可能是指陪同官员的家眷 B.这是洋务运动在教育领域的进步措施
C.师夷长技以制夷会成为此行最大目标 D.当时只有富家子弟才有资格出国深造
22.上世纪50—70年代,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的鞍钢共向全国300多个单位输送干部和技术工人12.5万人,并为各地代培干部、技术工人和实习生11万多人,支援了武钢、包钢、酒钢、攀钢等钢铁公司的建设。这一举措( )
A.有利于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 B.保证了“大跃进”运动的顺利开展
C.推进了新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 D.顺应了改革开放工业化的建设需要
23.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的研究,限于对人的自然属性的研究。然而达尔文的学说一经产生。因殖民扩张的需要,资产阶级学者将其引申出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还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无不证明“最强者趋于蹂躏弱者”的普遍规律。这说明生物进化论( )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深刻反思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C.鼓励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D.客观上传播了西方价值观念
24.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 )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
C.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 D.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
25.陈衡哲出身缙绅之家,后留学美国,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回忆清末初读林纾翻译的小说《不如归》时,因其所言情事类似从小背诵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才更好接受之,而缺乏此类成分的新文类就很难戚戚于心”。这一材料说明( )
A.思想启蒙需要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B.新文化运动借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
C.古典文学蕴含大量婚恋自由的主张 D.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26.早期维新人士马建忠认为“加税乃我固有之权”,崔国因主张“税则为内政,自主之国应自主之”,郑观应进而提出使海关总税务司及各口海关税务司“皆渐易华人,照章办理,……权自我操”。材料表明当时部分国人( )
A.对国家主权有新的认识 B.主张利用国际公法捍卫权益
C.意识到列强侵略的本质 D.重视利用关税维护经济独立
27.20世纪20年代,国内的诸多政治团体竞相标榜自己的“革命”性,如无政府主义派倡导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倡导阶级革命,中国国民党倡导国民革命,中国青年党倡导全民革命等,政治氛围仿佛变成了“不革命即是反革命”。这( )
A.是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表现 B.体现了国人彻底改造国家的意愿
C.说明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已开辟 D.反映出当时各派救国方案的趋同
28.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文学改良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占主流
29.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 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
30.1935年,罗斯福发起草原州林业计划,希望打造一个林木防护带以阻止或减少狂风裹挟沙尘现象的发生。此后七年间,美国政府、部分民间环保组织和3万多农场主“在长达1.8万英里的防风带种植了2.1亿多棵树"。该计划的实施( )
A.基本消除了环境对经济的桎梏 B.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C.利于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不足 D.旨在寻求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
31.二战以来美国进行了五次军事凯恩斯主义实践(核心是政府大力增加军工支出)。美国奉行军事凯恩斯主义的原因很多,有认识观念上的、有经济体制上的、也有军事一工业复合体的利益推动和经济周期的外在压力。美国的军事凯恩斯主义实践
A.有效推动美国经济结构成功转型 B.实现了维护美元霸主地位的目的
C.不能带来美国经济持久均衡增长 D.有效压制了苏联对西欧的威慑力
32.1921年春,苏俄布尔什维克以新经济政策的形式实施战略退却时,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一些派别和集团叫嚷布尔什维克“蜕化”、“共产主义没落”等等。布尔什维克的对立面孟什维克则以为这是苏维埃制度的演变,并且对此表示欢迎。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部分人士尚未认清新经济政策本质 B.苏维埃制度遭到苏俄民众一致反对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力依然存在 D.尚未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33.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34.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 )
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 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
35.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动力在于消除不利于货物和资本流动的障碍。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不顾及国家边界,但国际政策努力调和各国相互冲突的目标,依然强调国家边界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当今世界( )
A.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关系 B.多极化趋势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C.国际法的发展与完善取得成效 D.政治利益与经济发展存在冲突
36.伴随着苏联解体,美国逐渐操控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新闻以及为数过半的世界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使其在经济扩张的同时也给他国带来了“文化震撼”。随着“美国制造”的进入,其价值理念也随之涌入他国。这一现象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推手 B.霸权主义下弱势文化难以保持民族特性
C.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决定经济发展方向 D.国际格局的演变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战略
37.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并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此时( )
A.国内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 B.党的工作重心正在发生转移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D.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已在探索
38.某学者指出,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下,中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正如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那样,中国研制核武器恰恰是为了彻底消灭核武器。可见,中国研制“两弹一星”( )
A.有利于开启“向科学进军”的进程 B.激发了人们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热情
C.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D.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39.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建了相应的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这体现了
A.国家作为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优势 B.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C.中国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D.农业发展模式出现了根本性变革
40.19世纪30、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欧美的文学主流。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作为研究现实的手段,格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忠实。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欧美( )
A.充满对战争和危机的恐惧 B.打破了罗马教会精神独裁
C.积极追寻自由的理想世界 D.社会弊端和矛盾尖锐复杂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殷朝素以天命自居,但最终被周所代,究其原因,在于“德”之有无。西周政权把天与德、德与刑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为指导,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以及“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周公认为,“慎罚”作为“德”的前提内容,执政者实施刑罚手段统治国家必须相当慎重,即“慎罚”,这样,西周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家国伦理思想,并把“德"这一抽象的伦理道德范畴引入礼乐教化中,在周人看来,要想“享天之命”,不被“天命”鄙弃,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以民意关怀为旨归。
——摘编自赵索依《论西周明德慎行的提出对中国后世治国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西汉建国初期,经济萧条,国库空虚,这种局面迫使汉初统治者阶级深刻反思,他们检讨了法家“专任刑罚”、“重刑轻罪”主张的弊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对儒学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荨儒术”的主张。他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15分)
4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明治政府积极地发展近代教育。1871年成立文部省,负责主持文教改革事宜。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改革法令——《学制》。《学制》明确规定了从小学抓起,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1883年的《农学校通则》和次年的《商业学校通则》推动了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同时,优先重点建立了以东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干部。至1932年,日本的国立大学便达到6所,非国立大学20所,其它高等机构达到235所,小学入学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并向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派出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学校除了教授各类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宣扬“大和魂”、武士道、儒教的伦理道德,以树立天皇神权为中心的皇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等。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7分)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