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5 02:5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康有为
1898年6月11日
颁布“明定国是” 诏书
1、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识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失败原因。
2、结合图片和史料,梳理戊戌变法的过程。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活动,认识改革是的阻力和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为国奉献的责任感。
学习目标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康有为
康有为
读书+游历→钻研西学→变法图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園派的阻挠。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公车上书,是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材料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结合材料分析公车上书的背景、人物、目的、内容、结果、影响
背景
人物
内容
结果
影响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康有为、梁启超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以失败告终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目的
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
3、思想宣传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结合材料概括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开展了的活动,并分析其影响。
活动
影响
材料二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维新人才。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材料一
严复 译《天演论》书稿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变法通议》
《天演论》
变法
二、百日维新
1.概况
材料一 1898年的春天对清政府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春天。……但因德国侵占胶州湾而引起的瓜分狂潮打破了统治集团这种“从容展布”,渐进变法的梦想,统治阶层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出,西方各国并不希望中国“振兴”。时不我待,变法还是亡国?这是一个不得不迅速回答的问题。
——蔡乐苏等主编《戊戌变法史述论稿》
材料二 “五帝三王, 不相沿袭,……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
结合材料概括戊戌变法爆发的背景、目的、性质
背景
目的
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
—《少年中国说》清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自幼有“神童”美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亲历晚清诸多重大政治事件,无一不见其身影。后结识康有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新鲜,投其门下,拜康有为为师。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正式开始。
“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的变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变法”
“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 破资格以励人材,厚俸禄以养廉耻,停捐纳,汰冗员,专职司,以正官制,变科举,广学校,译西书以成人材。悬清秩功牌,以奖新艺新器之能,创农政商学,以为阜财富民之本。
——《上清帝第五书》
二、百日维新
颁布新法
政治
经济
文教
军事
结合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内容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汰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政,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二、百日维新
3、戊戌政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发生当天,梁启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由日本人掩护,化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献身。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一 就在谭嗣同被杀后不久,唐才常便以“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自励,发动了自立军起义。谭嗣同的其他朋友和学生如林圭、毕永年、何来保、蔡钟浩、周宏业、沈荩、李炳寰、黎超、田邦璇等人,也纷纷走上“流血革命”之路。……虽然,他们的活动最终都失败了,但他们的活动却标志着改良时代的落幕和革命时代的到来,在两个时代的嬗递之际,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完成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陈宇翔《谭嗣同唐才常与维新运动》
材料二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二、百日维新
4、影响
根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些仁人志士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序幕
发展
高潮
失败
顽固派的阻扰破坏
公车上书
报刊
学会
百日维新
政变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甲午战败后,以进化论为灵魂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以亡国灭种作警告的《中东战纪本末》传诵海内:以日本变法为借鉴的《文学新国策》备受欢迎。这说明,甲午战败促使(  )
A.学习日本成为共识 B.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C.民族危机开始产生 D.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2.光绪帝在《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中说:“各宜努力向上……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求。”下列与他的观点符合的是(  )
A.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领导了甲午中日战争 D.实行民主共和制
B
D
课堂检测
3.这场运动提出的引进西方宪法和君主立宪,对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理论思想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可惜尚未深入实施,掌权的顽固派便断然中止了皇帝的“任性乱为”。权料评述的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爆发鸦片战争
C
4.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旨在强调(  )
A.近代部分国人挽救国家命运失败的根本原因
B.列强的侵略并没有唤醒国人挽救中国的意识
C.缺乏群众的支持是中国近代抗争失败的原因
D.普通民众知识水平的有限决定了抗争的艰难
C
课堂检测
5.“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里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宣传了欧洲启蒙思想 B.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
B
6.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当时的“政治精英”开始
(  )
A.引进先进技术 B.建立现代工业
C.呼吁政治变革 D.传播科学思想
C
课堂检测
7.康有为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虽都有图强意愿,然都是“小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是为“大变”。康有为这一言论意在强调(  )
A.日本明治维新具有世界意义 B.政治改革是救亡图存的关键
C.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延续
8.“开制度民政之局,拔天下通达之才,大誓群臣以雪国耻”。材料表明戊戌变法的目的是(  )
A.救亡图存 B.学习日本
C.变革制度 D.选拔人才
A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的那场大败“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课堂检测
(1)据材料一,概括“激进的改革”这一思想形成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只学习技术无法救国
课堂检测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就当时的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减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
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注民生: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综上所述,你对维新变法有何看法,并说明理由。
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理由:在列强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康有为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课堂检测
10.下面是关于公车上书的研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到北京,我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举人,上书拒和议。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都察院以光绪帝已经批准和约,无法挽回,拒绝收(万言书)。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教授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宫廷档案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书或发电报上书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拒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课堂检测
(1)材料一二中关于“公车上书”的史实叙述有什么不同?
(2)如果把材料一作为研究公车上书的资料,有什么局限性?
(3)我们认为材料二结论更可信为什么?
材料一认为上书被拒收,材料二认为康有为根本没有去上书
材料一是个人回忆,包含作者个人的情感。(言之有理即可)
依据大量的宫廷档案,属于专业史学研究,档案是第一手资料,客观性真实性高;与个人回忆比较,有更高的史料价值。(言之有理皆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