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课 乡 愁 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4课 乡 愁 习题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09:1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4 乡 愁
第一单元
1.给下面语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乡愁是一枚( )小小的邮piào  . 
(2)乡愁是一方矮( )矮的坟墓( )

ǎi

·
·
·
méi
B
2.下列诗句朗读停顿划分和重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
·
·
·
·
·
·
·
·
·
·
·
·
·
·
·
·
·
·
解析:应该是: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应在“乡愁”后停顿,且应重读“窄窄”,以突出船票“窄”的特点,从而反衬“乡愁”之重,凸显“船票”对“乡愁”的承载能力。
·
·
·
·
·
·
3.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归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
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
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
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
·
·
解析:B项“思念亲人是假”理解错误,《乡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B
4.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出下列选项中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 )
元宵灯会的娱乐节目是“猜灯谜”。猜谜本是读书人之间斗智、逗趣,南宋时有好
事者在元宵节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灯笼上供人猜谜,因为好玩有趣,老少咸宜,很
快蔚然成风,演变成有奖征答的趣味活动。
A.语段中的“元宵节”指正月十五,其习俗除看花灯和猜灯谜,还有赏月、吃月饼。
B.画线句是个有语病的句子,缺少了宾语中心语,应在“逗趣”后加上“的活动”。
C.“蔚然成风”是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一般含贬义。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的是在元宵节思念家人的情怀。
·
·
·
·
解析:A.“还有赏月、吃月饼”表述有误,应是吃汤圆、放烟花等活动。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习俗。C. “一般含贬义”表述有误,“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一般含褒义。D. “表现的是在元宵节思念家人的情怀”表述有误,登高、插茱萸是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这两句诗表现的是在重阳节思念家人的情怀。
B
5.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1)上联:海峡无阻 下联:  .
(2)上联:一湾浅浅的海峡
下联:  .
乡情可渡
千古深深的乡心
解析:对联要求格式、字数、对应词性相同,(1)上联是主谓短语,(2)上联是偏正短语,对应下联也应是相同格式,内容上应相匹配,注意找准对应的词语。
6. 根据语境,仿写句子。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它是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承载着温柔的母爱;它是  ,承载着沉甸甸的父爱;它是
  ,  ;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虽然普通,但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
一朵金黄的向日葵
解析:从首句“花朵”可以获得信息,“它是”后面必须是一种花,并且后句写的是与这种花对应的象征意义。
一朵阳光下的郁金香
承载着对儿女浓烈的思念 
7.将情思融入景物之中,景物就成了意象。请参照示例,从备选景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句用
意象表达情思的话,修辞和句式不限。
示例:月——月,一条银色的扁担,这端挑着天涯,那端挑着故乡。
备选景物:落叶 大海 夕阳
·
·
·
·
·
·
·
答案示例一:落叶——落叶在空中飞旋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舞出生命的极致。
解析:解读示例可知,把月比喻为“银色的扁担”,新颖别致;“这端挑着天涯,那端挑着故乡”则流露出望月思乡的情思。因此,所写句子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既突出意象的特征,又流露内心的情思,情景交融,有意蕴,表达自然流畅。如:落叶——在风中飘落,如一位潇潇洒洒的舞者,舞出生命的辉煌。大海——接纳了世间许多的风风雨雨,荡涤了一切想侵蚀它的尘埃污垢,始终如镜一般对着每天都千变万化的天空。夕阳——如一位老人缓缓而行,慢慢收敛起耀眼的光芒,变得柔和大气。
答案示例二:大海——海面翻腾奔涌,潮起潮落,而心之深处一片宁静。
答案示例三:夕阳——夕阳吻着山峦的额,迟迟不肯坠落。
(2021·天津中考)阅读《听雨》一文,回答问题。
听 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
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
·
·
·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8.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9.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
时高时低。
10.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
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
·
·
·
·
·
·
8.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答案示例: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解析:文章第③段“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一句,可概括为: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第④段“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一句及下文内容,可概括为:“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第⑤段“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可概括为: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第⑥段“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可概括为: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9.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
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答案示例:这些动词描写雨落下的各种声音以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解析:“打”“敲”“击”“落”这几个动词,用于写作者听到雨落在不同地方所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形象地写出雨落在不同地方所产生的不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极富感染力地表现出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
·
·
·
·
10.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答案示例:“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解析:文章第①~④段写眼前窗外的雨勾起了“我”对雨中故乡的回忆,再现儿时故乡充满乐趣的生活。第⑤段引用的陆游和竹山先生关于听雨的佳句,让“我”感受到听雨所带来的愁思。第⑥段写马德里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作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第⑦段写在现实与回忆的不断交织中,“我”对故乡的回忆所引发的思念之情愈发浓厚,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
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
“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
心的力量。
解析: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主要是写外部原因并不能改变“我”在雨中漫步这一行为,表现了“我”对雨的喜爱之情。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主要是用来说明自古以来听雨就可以触发人的愁思。
C
·
·
·
D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2023年农历新年,冬去春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
综合频道播出。一位主持人,多名嘉宾,百人团,“云中”千人团,电视机前的观众,
还有那些历朝历代、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共同构成了盛世雅集。
(1)根据上面的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2)如果让你参与本次活动,请你写一句标语,要主题鲜明、有文采(至少用一种修辞
手法)、简洁。
(3)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请结合文字和图案具体介绍该标志的特点。
(1)根据上面的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答案示例: 《2023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解析:拟写一句话新闻,要着重关注新闻的导语部分,因为导语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叙述。格式一般是“谁做了什么事”或“谁怎么样”。
(2)如果让你参与本次活动,请你写一句标语,要主题鲜明、有文采(至少用
一种修辞手法)、简洁。
答案示例一:诵读经典诗文,享受美好人生。
解析:拟写标语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标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标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二:品读经典,愉悦性情。
(3)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请结合文字和图案具体介绍该标志的特点。
答案示例:《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由汉字和图案两部分组成。主体是竖向排列的“中国诗词大会”六个书法大字,既一目了然地点明了节目名称,又错落有致地体现了艺术之美。其中“中”字做了变形处理,如一个展开的卷轴,又如一位衣襟飞扬的古人,与右上角的弯月、祥云等元素遥相呼应。整个画面意境深远,突出了中国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介绍标志的特点,要抓住文字及图案进行概括,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介绍,最后需要点出标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