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25 10: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单元 1.我们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的运动》 课题 1.我们的地球模型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5~6年级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 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擞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当中。 科学思维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已知的地球相关知识并使其结构化;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 探究实践 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 态度责任 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用模型准确表达自己所了解的地球知识。
教学 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件;2.小刀一把、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红、黄、蓝)、、直径12cm的白色泡沫球若干个、地球仪。
学生:1.每组自备水彩笔、橙子、筷子、抹布;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走进地球宇宙世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 1.出示教科书“橡皮泥地球模型”图片 提问:大家觉得这是什么? 追问:怎样判断出来的?(预设: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 这是一个地球模型,通过它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多少及分布情况。揭示课题:我们的地球模型(板书)。 2.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把它们写在记录单内。 【设计意图】聚焦于教科书“海陆分布模型”,引起学生对于已有地球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设5分钟
二、探索 (一)整理地球知识 1.明确活动要求 (1)绘制思维导图,注意分类合理。 (2)提出可探究的关于地球的问题。 2.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1)选1-2组汇报,全班交流,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 (2)整理地球知识,完善思维导图。 (二)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1.导语: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地球的知识,我们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想表达的地球知识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呢? 2.观察地球结构模型 我们曾经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剖开并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微课视频出示,唤起学生对模型的认知,感受其作用,调动积极性。) 3.制作我们的地球模型 (1)谈话:我们能做什么类型的地球模型?表达地球的什么知识?(学生各抒己见,符合实际情况,言之有理即可。) (2)微课展示“海陆模型”、“自转模型”制作方法(播放微课,解决制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难点,方法仅供学生参考:“海陆模型”先用铅笔勾勒海陆边界轮廓,再涂色。“自转模型”制作时,橙子可切可不切。) (3)谈话:看完微课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想法?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按照微课视频做出千篇一律的模型,鼓励为主。) (4)动手制作模型 提供材料,学生自行领取。组内先做一个模型,时间允许可向老师申请做其他模型。 (5)小组模型展示 ①小组上台展示,说明模型类别。 ②从这个模型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巩固已经知道的地球知识,为制作模型做好铺垫。 预设25分钟
三、研讨 1.研讨:模型的比较与改进 (1)对比不同的模型,他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不同: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材料也不同,适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 相同: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都能用于科学研究。(明白模型的意义) (2)“我们的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思考:怎样可以使模型更加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怎样使模型更美观?怎样可以方便实验?
四、拓展 1.观察地球仪。 2.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把已知的知识用模型表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和科学家一样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进行实验探究,在不断地改进中研究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设计意图】观察专业的地球仪,学生获得非常多的信息,同时会与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进行比较,体会模型改进的意义,了解改进方向。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由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成的地球模型,不同颜色表示( )。 A.地球的矿物资源分布 B.地球表面的海洋分布 C.地球的内部结构 D.地球表面的海拔高度 2.地球仪上一般用( )表示海洋。 A.白色 B.红色 C.蓝色 D.绿色 3.以下不属于地球结构的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心 4.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 A.北斗七星 B.北极星 C.太阳 D.月球 5.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地貌,白色表示( )。 A.海洋 B.冰川 C.平原 D.森林 二、判断题 1.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 2.地球内部的三层结构中,最厚的一层是地壳。( ) 3.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最相似,地幔相当于鸡蛋中的蛋白。( ) 4.建立模型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而模拟实验则是本领域常用的实验方法。( ) 5.地球的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B 1.× 2.√ 3.√ 4.√ 5.√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1.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地球结构模型 海洋多,陆地少 ——>海利分布模型 地球在运动 ——>自转模型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单元学习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作为起始课引入了在这一领域常用的学习工具——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材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梳理已知的地球知识,为模型制作做准备;模块二,制作三种地球模型;模块三,展示、对比、评价三种地球模型。 由于宇宙空间观察的条件限制,我们常常通过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知表达在模型上,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本课也是通过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并希望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 本课的重点是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六年级的孩子对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等有了自己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整理知识、制作模型、观察和比较模型,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地球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用模型表达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读懂模型的能力。模型建构的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所以我们的模型制作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学会制作、改进、利用模型进行学习。 二、课堂反思 《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本届六年级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因此在准备这个单元的时候我思考了以下几种方案。1.不上新课,只做总复习和练习。2.将几节课合并在一起上,只讲重难点。3.按照教材一课一课时上下去。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呢?我想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学情。所以,我做了一次学情调查,发现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记忆尤新,掌握扎实,一大部分学生需要提示才能想起来,一小部分学生遗忘较多。这一调查,我排除了第一种方案,认为第二种比较适合我班学生。在单元备课中,我又发现新教材中的探索活动很多和老教材中不一样了,且教学目标也有了一些变化,最后我决定还是一课一课时稳扎稳打地开展教学。 1.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而橡皮泥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我班就有个别学生没忍住扣了一部分自己玩捏了起来。我反思这和我活动前没有立好规矩有直接关系。我应该在活动前提示学生所有的橡皮泥都要用来制作模型。 2.在切地球结构模型的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来切。考虑到橡皮泥十分柔软,要像锯木头一样一前一后地切,但用力要小,如果一刀用力切到底,模型就扁了。尽管如此指导,还有几个小组的模型剖面切的很不清晰。 3.在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时,我给每组发了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边观察边画,这样制作出来的模型更加美观和真实。这个活动比较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泡沫球,小组中只有一位同学能够动手画。这让我想到如果公司可以开设一个网店,老师可以自由随意购买像泡沫球这类的耗材,对科学老师来说是多美好的事情啊! 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教材中采用橙子和吸管为材料。如果采用橙子,还需要准备水果刀切橙子,勺子挖果肉,这样就会有学生禁不起食物的诱惑吃起来,而且桌面会弄得脏兮兮的。考虑到这些干扰因素,我就直接采用前面一个海陆分布模型来制作自转模型。只需再提供一根金属丝插入模型中,就能制作完成,既方便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虽然我将三个实验的材料装在一个盒子里,但是学生领器材时是分实验分次领取的,这样不会对学生造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