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 《地球的运动》单元 2.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的运动》 课题 2.昼夜交替现象 课时 1
核心 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及要求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5~6年级 ①知道地球的自转轴、 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昼夜交替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可以有多种。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假设中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 探究实践 能根据已有知识,用口述、画图等方式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 态度责任 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感兴趣,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保持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真正成因的热情。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验证。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思考并归纳出各种假设的本质区别是地球和太阳运动状态不同。
教学 准备 教师:课件优化、班级记录表、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手电筒、地球海陆分布模型、记录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研究地球。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1.观察同一地方的白天与黑夜的图片,引出昼夜概念。 2.观察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和一个太空视角的地球昼夜交替的动态图,让学生认识这种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 3.谈话: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上演,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白昼、黑夜的特征,直观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为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做铺垫。
二、探索 (一)提出假设(预设8分钟) 1.引导思考: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 2.思考并猜测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请学生把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用简单的示意图记录下来。可以用小圆代表地球,大圆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运行的方向。(视频演示假设示意图画法) 3.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 老师将学生的观点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 …… 4.交流学生提出的假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预设12分钟) 猜测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到底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 1.确定模拟实验的材料,使学生明白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来代替地球和太阳,以能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用去掉反光罩的手电筒模拟太阳) 2.出示实验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操作步骤,然后播放视频简单演示。 3.明确模拟实验要求。 (1)严格按照标准判断昼夜交替现象。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及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画想法旨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交流观点的环节能让学生在与他人观点碰撞中,产生新认知,并产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的动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假设制定可行的探究方案,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步判断该假说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三、研讨 1.交流:通过模拟实验,哪些可能性是成立的?哪些是不成立的?明确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判断出现了昼夜交替。 (一个小组先汇报,用记录单展示,并解说,其他小组再补充与质疑,质疑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现场演示,来解决问题。) 2.思考: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每种假设不同点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不同。) 3.谈话:对于“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和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与事实相符的只有一种,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确认哪种假设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展示与交流充分了解每种假设的特点,在对比中发现每种假设的本质不同,进而找到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本质原因。
四、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每天都在循环往复,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为了探索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我们今天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模拟验证——新的认识。 科学的进步没有捷径可走,人类认识地球和宇宙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很多科学家为之付出了努力甚至牺牲,但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止……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进行回顾与梳理,同时明确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在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时,乒乓球静止不动,让手电筒绕着乒乓球转动,并让手电筒的光始终对着乒乓球。这个实验验证的假说是( )。 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D.地球不动,太阳不动 2.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形成了( )的现象。 A.昼夜交替 B.冬暖夏凉 C.四季变化 D.极昼极夜 3.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 A.地球自转 B.地球围绕太阳转 C.太阳围绕地球转 D.月亮绕地球转 4.下列假说不能形成昼夜交替的是( )。 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B.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C.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 D.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5.早上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下午太阳从西边落下,产生这种现象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球公转 D.月球自转 二、判断题 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8天。( ) 2.在冬天的北京,昼和夜的时长相比是夜比较长。( ) 3.地球仪上分割南北半球的线叫做赤道。( ) 4.地球内部是由三层组成,人类生活的部分属于地壳。( ) 5.任何时候月球都被太阳照亮半个个球面。( )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B 1.× 2.√ 3.√ 4.√ 5.√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2.昼夜交替现象 假设 示意图 是否产生昼夜交替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 3.地球自转 √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2课。本课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随即用一个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聚焦到探究主题上来,旨在充分展露学生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入手,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基于学生前概念的多样性与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本课希望让学生能自主展示各种解释方案,暴露自己的原有认知,然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碰撞发现问题、修正解释,最终推动学生的认知向前发展。教材主要安排四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独立地思考并形成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二是像科学家一样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三是做模拟实验,初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四是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但是,学生熟悉的只是现象的特征,对现象成因的理解却比较模糊。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及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三个因素有关。这个答案早已得到证实,可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古人是如何追求这一真理的呢?本节课就是在古人提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基础上,对昼夜交替现象展开假设和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形成假设环节,教材要求学生画图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先让学生参照书本中提到的四个假说完成作业本中①②③④的画图,再思考还有哪些假说并完成⑤的画图。原以为是一项十分简单不需多费口舌的任务,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学生的画图五花八门,所画的图表达不出假说的意思。我只好重新返工,在黑板上一幅一幅地教学生画。这也提醒我不要高估学生的画图表达能力。另外,关于假说,可以不止4种,5种,6种,甚至更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2.在做模拟实验时,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和假说3“地球自转”,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实验并且看到了昼夜交替现象。但在做假说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和假说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时遇到了困难。学生将手电筒放在桌子上,发现光只能照射一个方向,而假说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和假说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却需要光向四面八方照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将手电筒原地旋转起来,让手电筒的光一直照着地球。后来,在交流的时候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还可以如何解决,不少学生都说出换一个球形的灯泡模拟太阳,用蜡烛模拟太阳。这里建议公司可以增加器材,让实验更加方便。 3.有一个小细节是我在观察学生模拟实验时发现的:有的小组把铁丝(地轴)横着放进行模拟实验,有的小组斜着放,有的小组竖着放。发现后我让学生都将铁丝斜着放来做模拟实验。为什么必须将铁丝斜着放做模拟实验呢?这是课后反思时陈老师给我提出的疑问。我一下给问懵了,心想地轴是倾斜的,模拟实验不是应该更加接近真实吗?陈老师继续给我解惑:“本节课就是回归古人的研究,这个时候古人知道地球是倾斜的吗?”我恍然大悟,在提出假说环节我还提醒学生要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思考,怎么到了模拟实验时自己就忘了呢!想想自己还是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备课不够仔细啊。 器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