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六单元
22 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读音写出汉字。
(1)灌gài( ) (2)汲水( )
·
溉
jí
解析:
注意“溉”的写法,它与水有关,要与“概括”的“概”、“慷慨”的“慨”区别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穿井得一人 ,
(2)及其家穿井 ,
(3)国人道之 ,
(4)问之于丁氏 ,
·
·
· ·
·
挖掘、开凿
待,等到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向
3.(20-21·临沂蒙阴检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下车引之 D.夫君子之行
·
·
·
·
·
解析:
例句与C项中的“之”都是代词。A项,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助词,的。
C
4.下面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求闻之若此 闻名于世
B.不若无闻也 若无其事
C.得一人之使 鬼使神差
D.国人道之 道听途说
·
·
·
·
·
·
·
·
解析:
C项中的“使”都是“使唤”的意思。A项中的“闻”分别是“传闻”和“听到”的意思;B项中的“若”分别是“如”和“好像”的意思;D项中的“道”分别是“讲述”和“道路”的意思。
C
5.填空。
(1)《穿井得一人》选自《 》(又称《 》)。
(2)吕不韦是 (时代)秦相。
战国末期
吕氏春秋
吕览
(20-21·德州宁津期末)阅读《穿井得一人》,回答后面的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国人道之(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疫情期间有人因传播谣言受到法律制裁,结合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国人道之( )
·
·
从井里取水
讲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答案示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解析:(1)句中“令”意思是“派”,“于”意思是“向”。(2)句中“闻”意思是“传闻”,“若此”意思是“像这样”,“不若”意思是“不如”。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翻译句子。
答案示例: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8.疫情期间有人因传播谣言受到法律制裁,结合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
学会明辨传闻,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解析:
理解课文内容主旨,结合自己的语言积累作答。从传播谣言者角度来理解,传播谣言的人根本没有去分辨别人说的内容的真假,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导致以讹传讹。从国人的角度来理解,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
9.下列标题中,最能体现下图漫画寓意的一项是( )
A.心动不如行动 B.如此解决问题
C.要巧干也要苦干 D.能做总比不做好
B
解析:
本图中一个水龙头正在哗哗地流水,地上积水一片。一个人怀抱许多砖头,一边铺路一边踩着砖头走路。经过水龙头时,没有关掉水龙头,反而绕了过去。这样的解决方法,只会让积水越来越深,终将淹没砖头。漫画讽刺了那些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做法。故选B。
10.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选取下面选项中的任意一个,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并概括寓意。
①画蛇添足 ②囫囵吞枣 ③掩耳盗铃
解析:
选取其中自己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故事情节要完整,语言要简洁通顺。然后用自己的话根据体会概括寓意。
答案示例:
《画蛇添足》寓言故事内容: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帮忙办事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大家都安静了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大家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他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他扬扬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给蛇画起脚来。正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了下去。
寓意:比喻做多余的事,不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不恰当,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
(一)(2021·济南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2.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国人道之 B.寡人信之矣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14.对于谣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谣言?
·
·
·
·
·
·
·
·
·
·
·
·
参考译文:
【乙】庞恭和魏国太子到赵国邯郸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魏王答道:“不信。”“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怀疑。”“三个人都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回答:“我相信了。”庞恭说:“那集市没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但是三个人都说有就真的成了有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王宫距离集市远了许多,而说我坏话的远远超过三个人。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我自己知道。”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归国后,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乙】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屠自后断其股(《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
·
·
·
·
·
·
·
解析:
D项的两个“至”都解释为“到”。A项,距离/离开;B项,相信/诚信;C项,自己/从。
D
12.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国人道之 B.寡人信之矣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得一人之使
·
·
·
·
解析:
D项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A、B、C三项的“之”都是代词。
D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解析:(1)句中,“使”解释为“使唤”,“非”解释为“不是”,“于”解释为“从”。(2)句中,“明”解释为“明显”。落实重点词语解释,正确翻译句子。
答案示例: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到一个人。
答案示例:那集市没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但是三个人都说有就真的成了有老虎了。
14.对于谣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谣言?
解析:
由【甲】文中“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见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派人询问实情,体现了求实精神;【乙】文中由“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寡人信之矣”,可见魏王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对待谣言的态度,内容积极、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示例:
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谣言,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谣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二)(21-22·德州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5.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6.公仪休有怎样值得称道的品格?
1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并从生活或学习中举一例。
参考译文:
公仪休担任鲁相,非常爱吃鱼,整个国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他不接受。他的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假如接受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送鱼者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将违背法令;违背法令,就会被罢免相位。即使我爱吃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我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相位,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懂得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的道理。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5.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析: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嗜,特别喜欢;国,国都;尽,全,都;之,指代公仪休;子,对人的敬称;受,接受。
答案示例:
公仪休担任鲁相,非常爱吃鱼,整个国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他不接受。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16.公仪休有怎样值得称道的品格?
解析:
结合文中“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可知,公仪休身居相位,喜欢吃鱼,但是不接受别人送给他的鱼,可见其廉洁自律;根据“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可知,他明白无故接受别人的赠送,会让自己处理政务时,在人情上有所顾虑,这样就不能做到秉公执法,可见他不徇私枉法、深明大义。
答案示例:
廉洁不徇私,清醒自律。
1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并从生活或学习中举一例。
解析:
文中公仪休因为身居要位,喜欢吃鱼,别人投其所好,但他却不接受,他认为接受别人送的鱼,会让自己处理政务时,在人情上有所顾虑,这样就有可能徇私枉法,断送自己的前程,最后想吃鱼都不能自给。由此可知蕴含的道理有:(1)恃人不如自恃,如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常求助于别人,不如自己加强能力训练,多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2)人只有靠自己正当劳动得来的东西才会理直气壮,不义之财会让自己迷失人生方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生活中面对金钱、权力的诱惑时,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知轻重,明得失,晓利弊。如一些贪官为了一己私利,滥用权力,损害人民的利益,最终被绳之以法。
答案示例:
人要自立,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取得好成绩,要靠平时自强不息、勤奋努力。(意思对即可)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