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目的、为标准才使得历史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尽管这楚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已,但“具有说服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通常意义的科学。
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小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到“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
B.“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性质不同是由于研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也是扎实地还原历史的方式。
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提供证据真实。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方式,“理”“道”指历史研究的作用。
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
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程。
3.(3分)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
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4.(4分)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同中有异,请简要概括。
5.(4分)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7.(3分)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8.(6分)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大中祥符八年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
(节选自《宋史 张咏传》,有删节)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B.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C.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D.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之,是张咏的字。古人幼时取名定字,字和名多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者尊辈称字,有礼貌和尊敬之意。
B.成平二年,是用帝王年号纪年,与“元和十年”(《琵琶行》)、“乾隆三十九年”(《登泰山记》)的纪年方式相同。
C.名之,“名”即“直呼其名”。这与“因舍其名”(《种树郭橐驼传》)、“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中“名”的意思不同。
D.卒,死。《礼记》中对死的称谓等级有崩、薨、卒、不禄、死等,其中,大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才华横溢,张咏受到众人推崇,在李沆、宋浞、寇准的接连推荐下,朝廷授任张咏担任荆湖北路转运使。
B.张咏任职益州期间,李顺作乱,叛军胁迫很多百姓跟随,张咏向民众晓喻朝廷的恩德和信义,使之各自回乡。
C.有一民家子与姊婿争夺家财,张咏针对遗嘱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把七成的财产判给民家子。
D.张咏曾在蜀地政绩优异,后又受命任职益州,为表达对他的赞赏,皇帝特意派遣谢涛巡抚西蜀向他传谕。
13.(8分)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2)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
14.(3分)张咏尊重人才,积极为国选材,请结合文本内容分别举例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日醉归(节选)
杨万里
归路意昏昏,落日在岭陬。
竹里有人家,欲憩聊一投。
有叟喜我至,呼我为君侯。
告以我非是,俛①笑仍掉头。
机心②久已尽,犹有不下鸥③。
田父亦外我,我老谁与游。
【注】①俛(fǔ):同“俯”,弯下身子。②机心:指心有图谋,权变巧诈。③《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鸥)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诗五至八句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和田父交谈的情况。
B.诗中,一个“喜”字直接指出田父见到诗人后喜出望外的心情。
C.面对田父呼唤“君侯”,诗人只是弯腰一笑,摇头否认,画面感强。
D.“外我”一词意为田父把我当外人,体现诗人诚心待人的期望。
16.(6分)诗中“不下鸥”喻指谁?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而有力地刻画了自己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凄厉无告的惨境。
(2)在《兰亭集序》的最后,王羲之交代写序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弗洛伊德认为,梦境往往代表着做梦者神秘的无意识状态,它能够映射出做梦者最深层次的想法。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锶理自外,可认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枝,洁之方也”。仁、义、智、勇、洁是古人努力追求并大力称道的品德,玉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深受古人的珍爱。
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 ① 如何成为众所喜欢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要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就能成为一个受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 ② 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 ③ 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请将文中划框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也是大脑皮质在客观刺激影响下活动的结果。人体心理与情感的活动对大脑皮质下中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兴奋的扩散不只波及整个大脑皮质, ① 引起器官、腺体和一些肌肉运动,产生人体内的生理变化,如血液循环、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免疫功能等。
② 。前者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后者有消极影响。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使人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反之,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并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身心障碍,从而危害健康。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说明了 ③ 。
21.(3分)下列各句中的"主观",和文中的“主观”一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我们做事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如果只凭个人感觉就轻易下结论,就太主观了。
B.霍桑的《红字》给我们带来了道德思考,尽管这不一定是作者的主观愿望。
C.具体来说,促使纳税人进行避税的主观原因是利益驱动。
D.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需经过作者主观感受的过滤与艺术性的加工。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 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历史还原的方式。
2.答案:B
解析:“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成果。
3.答案:B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B项“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ACD都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4.答案: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5.答案: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错,曲解文意。司令并非为招募他们后悔,而是为他们的死感到愧疚悲伤。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比”有误,“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不是对比,三者没有对比的意义,内容也不在一个层次上;“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外表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错,主次不分。写这些内容突出的是抗战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
8.答案:①使人物形象更丰富。写孙司令选择离开老母为国尽忠,凸显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的高尚品格;②使主题更深刻。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强化了小说家国情怀的主题。③使内容更丰富。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听闻胜利消息喜极而终,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④与前面回忆三娃的情节相照应。回忆和现实相交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解析:
9.答案:关中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等影响了陈忠实作品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命运:①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培育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②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三娃们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③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使三娃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10.答案:D
解析:张咏说:“钱塘一带有十万家民众,饥饿的人有八九万,(这些人)如果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如果像蜂群一样聚焦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等秋天收获了,当会依旧按照旧法办事。”
11.答案:A
解析:“古人幼时取名定字”错;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定字。故A项有误。B“成平二年”“元和十年”“乾隆三十九年”均为帝王年号纪年法。C“因舍其名”,“名”为“名字”;“而此独以钟名”,“名”为“命名”。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为表达对他的赞赏,皇帝特意派遣谢涛巡抚西蜀,向他传谕”有误,原文为“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
13.答案:(1)陛下正(刚刚)交付给张永德边关重任,如果因为一个小校官的缘故,使主帅受辱,臣恐怕将会有下级轻视上级之心。
(2)正值饥荒(收成不好),百姓有很多人私自卖盐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
14.答案:尊重人才:守门的小吏通报傅霖来访的时候,直呼其名,遭到张咏的严厉斥责。为国选材:①濮州推举进士的时候,张咏推举未考中进士的夙儒张覃。②张咏敦促勉励蜀地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引领他们走上仕途。
解析:张咏严厉斥责守门的小吏对傅霖直呼其名,表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张咏把夙儒张覃推举为进士,敦促勉励蜀地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两个事例均能说明张咏积极为国选材;“尊重人才”“为国选材”必须分别举例。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C.“诗人只是弯腰一笑,摇头否认”错,面对田父呼唤“君侯”,诗人告诉田父他不是君侯,田父只是弯腰一笑,摇头否认。故选C。
16.答案:第一问:“不下鸥”喻指田父。第二问:①田父把诗人唤作“君侯”,不相信诗人的话,不愿意和诗人亲近,这引起诗人内心很大的震动。②就连善良、纯朴的老农诗人也无法接近,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告以我非是,俛笑仍掉头。机心久已尽,犹有不下鸥”,一再告诉他我不是,老翁不信弯下腰一笑更摇头。处世的心机早已去尽,却还有不肯向我飞下的海鸥。此处“不下鸥”喻指田父,指田父感觉诗人有官气,不和诗人亲近。随着田父的一声“君侯”,竟然在诗人身上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应,也使诗人强烈地感到孤独,诗人沉痛地呼吁:“机心久已尽,犹有不下鸥。”诗人纯真而不失赤子之心,他用诚挚的眼光看生活,岂不知纯朴之人已远离自己。“田父亦外我,我老谁与游”,老农竟也如此对我见外,我老了又有谁与我结伴同游?就连善良、纯朴的老农诗人也无法接近,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
17.答案:①.茕茕孑立;
②.形影相吊;
③.后之览者;
④.亦将有感于斯文;
⑤.示例一:夜深忽梦少年事;
⑥.梦啼妆泪红阑干
示例二: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示例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示例四: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示例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答案:①别无二致(相差无几);②千篇一律(一成不变);③出乎意料(意想不到、出人意表)
解析:
19.答案: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深受古人珍爱的玉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的玉深受古人珍爱。)
解析:
20.答案: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解析:①“只要……就”改为“只有……才”。②“受益”改为“有益”。
21.答案:A
解析:原文“主观”意思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中性词。选项BCD“主观”的意思与此相同。A项“主观”的意思是“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自己偏见的”,贬义词。
22.答案:①而且波及皮质下中枢
②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
③(消极)情绪和疾病的关系(情绪影响健康)
23.答案:
共创同一世界的美好未来
各位嘉宾:大家好!
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冠疫情让原本高度发达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仿佛一下子放慢了脚步。但是我相信:这根本阻挡不了全人类共谋发展的大趋势,更加阻挡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们仍将朝着人类美好未来的星及大海继续努力地前进。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始终和世界保持看密切广泛的联系。有些联系有时甚至能够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在商周时代,很多来自两河流城的人类族群就曾迁徒到中国的腹地,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汉代时,张寡开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不仅带回来了很多植物的种子,还让凯撤穿上了来自中国的丝绸。唐代时以西域的风物为时尚:宋代时中国的海船走遍南洋。马可波罗在元代时来到中国,开启了欧洲对东方的向往。三宝太盘的宝船多次下西洋,甚至到达了非洲沿岸。正是由于来自美洲的土豆和玉来,使滑代的人口大幅增加,活人无数……中国的历史说明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从人类存在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进程不可阻挡,更不能逆特,国为这是全人类的福社和未来!
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个人的。如果某些国家或个人国为一已的私利而剥制、欺诈、侵略、蹂躏其他国家或个人的话,那他们必将成为全人类的公敌,而受到全人类的唾弃。只有在“同一世界”的理念下,才能让经济落后的地区慢慢发展起来;才能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安居乐业;才能共同面对未来的扶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是要全人类共问进步,共同走向和谐幸福。
尽管在新冠疫情下,我们不得不各自封闭了国门。但交通可以封闭,世界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联系却从未断绝。各国对中国的援动,我们牢记在心;我们也开始援助世界各国,世界人民的友谊在礼尚往来中逐步加深。这时,我们离“同一世界”的梦便更近了!
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有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全球一体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会维承历史的经验,运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的思路方法,和全世界的青年人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更加先进、更加幸福、更加和请的“网一个世界”!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希望大家都能认网这一现实,一起携手,共创未来!
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骡动”型的材料作文,本次作文要求完成一篇演讲稿,对文体有着明确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醒考生对应用类文体的关注,体现了大纲中强调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实用性。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即以一名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这里需要考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和材料设置的特定情境。做为世界青年中的一员,中国青年中的位佼者,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上发声。因此在语言表述上要符合人物身份,突出演讲稿主题鲜明、层次清楚、语言富有文采和感染力的文体特点。墨子语段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强调不论是个人、家族还是国家之间要相爱,不能独善其身。约翰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国家和世界都紧密相连,这种大爱的情怀和人类命运体成相关的关系就具体地体现在下面的两个语段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多: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疫情向中国袭来时,世界毫不犹理地选择援助中国。“黑夜终将消失”疫情席卷世界时,中国挺身面出地回馈世界。可见,三则语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整体理解,核心思想是团结协作、互相关爱、和谐进步。参考立意: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辈责无旁贷。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青年之使命,世界之眼光。4、国家有界,大爱无疆。5、携手同行,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