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 《工具与技术》单元 3.不简单的杠杆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工具与技术》 课题 3.不简单的杠杆 课时 1
核心 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4. 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5~6年级②知道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2.3 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5~6年级④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举例说明科学发现可以促进新技术发明(如激光的发明)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通过杠杆实验,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认识到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用比较大石块能否被撬动的方法,能区别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 探究实践:在用杠杆撬动大石块的过程中,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会分享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通过杠杆实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杠杆这一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示记录撬动大石块的装置。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的装置。
教学 准备 教师:课件优化
学生:每组提供木棒、木块、小石块、大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A终点B的宽纸带;2.学习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将要继续研究工具。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1.课件出示书本图片,请学生观察工人在干什么。 2.教师介绍:像撬棍这样的工具称为“杠杆”。揭示课题:不简单的杠杆(板书)。 3.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 提问:同学们,你在生活中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能说说它的作用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对杠杆的思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介绍杠杆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杠杆的兴趣。
二、探索 (一)利用小石块和木棒撬动大石块 1.找出杠杆类工具的共同点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杠杆类的工具,观察这些杠杆类工具,你能找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预设:杠杆类工具都有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而不移动的点叫支点;在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2.设计杠杆装置 (1)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可以通过搭建简易杠杆装置,使用它来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有以下材料:木棒、木块、小石块、大石块。请大家思考一下,怎样用这些材料设计成一个杠杆装置,利用小石块把大石块撬动起来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设计。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交流。 (3)提问:你们的杠杆装置是怎么样的,是借助生活中的哪些经验进行设计的? (4)学生上台展示,描述。 (预设:借助玩跷跷板的经验进行设计,设计的杠杆装置:木块放在木棒的下面,小石块放在木棒的一端,大石块放在木棒的另一端,通过移动木块位置使小石块撬动大石块。) 3.小组合作撬动大石块 (1)教师提示:石块较重,注意安全,不要砸到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杠杆装置将大石块撬动起来。 (二)将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 1.小组将大石块撬动一段距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使用杠杆将大石块撬动一段距离。 2.小组将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 (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尝试过将大石块撬动一段距离,有了经验,接下来再做一次测试,利用杠杆将大石块从A处撬到B处,在撬动过程中着重观察每一次移动的距离并记录,同时把杠杆装置图用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多测试几次,以获得更多的实验发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操作测试,并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实操、教师指导三方面教学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再微课介绍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比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足或其他的某一部分。 【设计意图】小组内分工合作,通过组员之间的真实操作,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木块的位置、木块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预设20分钟
三、研讨 1.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提问:在模拟测试中,你们是否能成功地将大石块撬动到B处?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在测试过程中,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 2.小结:在这个杠杆装置中,木块的位置是支点,大石块的位置是阻力点, 小石块的位置是用力点。(1)木块离小石块近,不能撬动大石块。(2)木块靠近大石块,能撬动大石块。(3)木块越靠近大石块,越容易撬动大石块。(4)木块立起来,大石块被撬得更远。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画出的杠杆装置图,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逐渐摸索总结出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
四、拓展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 提问:说一说这些图片中哪里有运用了杠杆,它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小结: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杠杆两端是相同的石块,会有什么作用?课后,我们再去找找这样的杠杆,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将简单的课堂活动延伸到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课后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杠杆中,费力的是( )。 A.筷子 B.开瓶器 C.老虎钳 D.指甲钳 2.下面直接运用杠杆原理的是( )。 A.用老虎钳拧螺丝钉 B.用老虎钳剪铁丝 C.用老虎钳敲钉子 D.用老虎钳拧螺帽 3.用螺丝刀撬油漆桶的盖子时,应用的工作原理是( )。 A.轮轴 B.杠杆 C.斜面 D.滑轮 4.要把一枚铁钉从木板中拔出来,用( )最合适。 A.小刀 B.螺丝刀 C.羊角锤 D.扳手 5.老虎钳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它有很多种使用方法,下面用法直接运用了杠杆原理的是:利用老虎钳( )。 A.敲钉子 B.拧螺母 C.剪铁丝 D.剥电线 二、判断题 1.使用杠杆时一定省力。( ) 2.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 3.使用杠杆只能扩大力的作用范围。( ) 4.我们用剪刀剪东西时,无论纸放在剪刀的哪个位置,都一样省力。( ) 5.跷跷板也是一种杠杆。( )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C 1.× 2.√ 3.× 4.× 5.√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3.不简单的杠杆 一、杠杆:支点、阻力点、用力点 大石块不能被撬动 不省力 二、杠杆的作用 改变木块(支点)的位置、高度 大石块能被撬动 省力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3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种简单机械——斜面,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用模拟测试的方法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本课内容并不需要学生去发现杠杆原理,而是需要学生通过特定的任务,在使用杠杆的过程中评估杠杆的作用效果。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首先利用已有材料设计杠杆装置,用小石块将大石块撬动起来,紧接着探究如何将大石块撬动一段距离,最后学生借助自己画出的杠杆装置图,观察总结得出支点的位置和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期望学生能发现杠杆的不同作用效果,还期望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完成任务的经验,感悟到“在实践中操作工具时,技术方法的进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这门学科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本课中研究的是杠杆,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记录的能力,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符合边实验操作边观察记录的要求;并且在前一课《斜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模拟测试的方法研究简单机械的作用。这些技能储备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活动及反思 学生在《斜面》一课中已经做过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不简单的杠杆》一课安排了一个最原始也最贴近“杠杆”发明和产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大多看到过,但是不一定亲自动手操作过。这样的安排既减小了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在研究杠杆过程中的趣味性。 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审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户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示意图,为接下来探索活动的记录环节做好充分准各。 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获得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以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用木尺作杠杆撬动大石块的模拟测试活动,并用小石块代替用手撬以确保活动的客观性。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比每次画下的杠杆装置图和对应的撬动结果,学生就能发现杠杆的支点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从而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杠杆的原理,为初中阶段的深入学习莫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运用适当的语言组织教学,让学生借助实验帮助卡和汇报帮助卡自由发言,相互交流,最后总结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