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择、宫”等8个生字,读准“乘、笼”2个多音字。
2.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二、
教学重点
1.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你喜欢画画吗?你知道或见过哪些有名的画?
预设:我最喜欢画国画,徐悲鸿的《八骏图》、齐白石的《虾趣》我都非常喜欢!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一起来欣赏吧!每一幅画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幅距今八百多年、名扬中外的画!
板书课题: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认识作者:通过预习,你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注意声音洪亮和语句的停顿。)
3.知晓文章大意:关于这幅画,你从文中得到哪些信息呢?
4.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1)分段朗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生开火车读、齐读,去拼音后指名读。)
(2)开火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和我们之前学的读音不同的字?出示多音字:“乘”和“笼”。
(3)小游戏:
唐朝曾一度出现过我国封建时期最为鼎盛的繁荣景象,当时周边的小国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以寻求庇佑。今天,这些外国的使臣又要向唐王进贡了,作为负责接待的你,如果有外国使者向你请教这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你能解答吗?请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预设:
汴梁: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河南开封的称呼。
官吏:即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
摊贩:指摆摊做买卖的小贩。无固定经营门店,自由流动叫卖者。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通读课文。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把课文通读一遍并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画名 作者 年代 大小 画面内容
2.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一边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读一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①用“ ”画出这幅画卷中都描写了什么。
②找出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③谈谈你看过这段后的感受?
预设1:这幅画卷描绘了好几百个人:有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和读书人。
预设2:作者在作画时下了很大的功夫,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画上了,而且十分清楚。
预设3:张择端真是太了不起了,这和他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小结:如此多的人,如此细致的描绘,从这些我们能够感受到“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也是第二自然段花费诸多笔墨要说明的一个重点,换言之,整段内容都在围绕这一句来进行描写。在接下来的段落里也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
3.仔细品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哪个地方?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预设1:这一段写了“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我发现这句话和前面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作用是一样的。
预设2:画了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预设3:画上的人虽然很小,但是每个人在干什么,作者都画得清清楚楚。
小结:这位同学找得很仔细,文中在描写街市热闹的时候用了这样一段话,你会照样子写句子吗?
出示小练笔: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预设:大课间,同学们走出教室,来到了操场上。大家有的跳绳,有的捉迷藏,有的跳皮筋,有的投沙包,有的打乒乓球,热闹极了!
4.学习第四自然段,思考:第四段和前两段描写的角度一样吗?
预设:第四段是对画卷作进行的局部特写,更加传神,前两段是从画卷全局的角度来写的。
小结:图文结合,作者选择了桥北头一处景象来描写,这属于整幅画的一部分,是局部特写。整段内容都在对桥北头的场景进行描述,这就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5.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问题:说说这幅画有什么价值?这一段在课文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预设1:这幅画为读者展现了八九百年以前古都汴梁的风貌,还为读者展示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预设2: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三、拓展升华,总结感悟。
1.关于这幅精湛神奇的画和这篇有趣生动的文章,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1:画家张择端真是了不起,他的画工了得,令人叹服。
预设2:这幅画名扬中外,名副其实!
预设3:中华文化真了不起!
2.你能根据老师给的提示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幅画吗?
预设:画家张择端通过手中的画笔,为现代的读者描绘出了八九百年以前古都汴梁的风貌,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场景。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使得画中数量及其繁多的人物充满了灵性,因此名扬中外,真是称得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1.拓展延伸
教师:自古书画不分家,老师这里有两位宋朝诗人,在他们的诗句中都提到了当时的汴梁,一起来品味一下吧!出示: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 林升《题临安邸》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宋·方回《后秋思五言五首》
四、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你还看过谁的画呢,他的画有什么优点?可以从画的内容、历史、绘画的背景等方面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