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黄昏》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美丽的黄昏》是一首四三拍的欧美歌曲,由三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六小节,歌曲短小而优美,通过简练的三句歌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以及人们的一些动态表现过程,给人雅致、休闲的感觉。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三度模进,第三乐句用“do”的同音反复来模仿美妙的钟声。这首歌曲不是单纯的轮唱歌曲,轮唱部分有比较严格的三度叠置的和声要求,所以在轮唱中又有合唱,教学重难点自然是三度模进的感受,以及通过轮唱来体验三度叠置的二声部合唱效果。
二
教学目标
三
教学重难点
1.三度模进的感受、体验
2.二声部轮唱,体验和声带来的美妙音效。
四
设计理念
《美丽的黄昏》这首歌曲是继《白鸽》之后出现的又一首轮唱歌曲,但同时这首歌曲在轮唱部分又有比较严格的三度叠置的和声效果,所以较《白鸽》又上了一个层次。纵观小学教材中的合唱教学,这首歌曲正好处于过渡阶段、承前启后。根据课标的教学原则与理念,我以绘黄昏——赏黄昏——唱黄昏——表黄昏为路径展开教学,利用情景再现、体态律动表现、感受旋律乐句之间的变化与音高关系,突破重难点,解决三度叠置的音准问题。课堂上注重学生音乐聆听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以音乐为主体关注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与收获,让学生在情景化的音乐意境中所学、所记、所忆。
五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设备、丝带若干
六
教学过程
旋律听唱画、绘制黄昏图
↓
黄昏大合唱、和声初体验
↓
八步稳推进、新歌扎实唱
↓
轮唱大体验、和声初成效
↓
竹笛再欣赏、黄昏新表现
↓
歌曲再回味、巩固又升华
(一)旋律听唱画,绘制黄昏图
1.旋律听唱画,匹配旋律线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条旋律,请同学们帮老师配一配,哪一条旋律像哪一条旋律线?仔细听!
第一条:4/4 12 32 1 —|
图片
第二条:4/4 13 13 1 —|
图片
第三条:4/4 1 1 1 —|
— — ——
师:听出来了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边唱边画。
2.合并旋律线,揭示课题
师:老师把这三条旋律线绘成了一幅画,你能想象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呢?黄昏,今天我们的音乐学习就与黄昏有关。
图片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旋律线入手,让学生边听边唱边画,然后引入画面揭题,简单又直接。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围绕音乐的本位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趣味性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黄昏大合唱、和声初体验
1.夕阳与地平线的合唱
图片
2.大山与地平线的合唱
图片
3.三声部黄昏大合唱
图片
(提示学生注意控制音量、声部均衡、半声演唱)
【设计意图】:柯达伊教育体系强调歌唱、特别是合唱在教学中的意义,在这里设计黄昏大合唱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和声带来的美妙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对多声部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更为接下来的二声部合唱打下基础!
(三)八步稳推进、新歌扎实唱
1.初听—感受歌曲情绪、节拍
师:老师已经从你们的和声中感受到了黄昏的美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黄昏。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几拍子?
2.复听—感受三拍子韵律(律动)
师:三拍子的歌曲给我们带来摇曳荡漾的感觉,老师用这样的方式表现三拍子,还可以怎样变换?让我们跟着音乐一同来感受!
【设计意图】:达尔克罗兹强调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意义,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给人带来摇曳荡漾的感觉,律动的加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歌曲的韵律感。
3.再听—看图谱感受旋律高低变化
师:你们能感受到旋律的高低变化吗?对,这首歌曲就是由这三个乐句构成的,下面听老师完整唱一唱歌谱。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图谱配合手势高低变化,帮助学生感受、表现旋律乐句之间的变化与音高关系,突破难点,为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做足准备。
4.图画再现情景、分句学唱乐谱
(1)老师听旋律作画,带来了三幅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哪一句旋律像哪一幅画?
第一乐句,配图一:音比较低,好似夕阳西下,小朋友坐在长椅上静静欣赏黄昏。
第二乐句,配图二:音变高了,好似小朋友听到钟声,很激动,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
第三乐句,配图三:音回到do、六次同音反复,好似钟声久久回荡,慢慢消失在远方。
(2)完整跟琴唱谱
师:让我们按顺序来唱一唱,请同学们用柯尔文手势找到每一句起音的位置do、mi、do,像画面中的小朋友一样坐着唱、起身唱,再慢慢坐回来。
【设计意图】:这里老师通过三幅画巧妙再现了歌曲内容,形象又直观,带领学生感受黄昏美景以及黄昏美景中人们的一些动态表现过程。有了故事内容呈现,孩子们将更容易理解歌曲。同时通过画面感坐着唱、站着唱、慢慢坐下来以此来感受旋律的音高变化,孩子们再配合柯尔文手势可以有效地掌握音准,为唱准歌曲打下牢固基础。
5.感受模进,对比一、二乐句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刚我们坐着唱和站着唱的这两句旋律还很相似,你有什么发现?
师:节奏是相同的,旋律线也是一样的,但是音高总是差了相同的距离,也就是说第二乐句是对第一乐句的模仿进行,也叫模进。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模进,请同学们把第一第二乐句连起来唱一唱。
6.填词学唱
注意一音多字的地方、吸气快
跟琴演唱
跟伴奏演唱
7.歌曲处理:加入力度记号
师:歌曲已经学会了,怎样把它唱得更美一些呢?老师带来了三个力度记号,请你将这三个力度记号添加到歌曲中,让它更加贴切地表现故事内容。
第一句:mp
第二句:mf
最后一句:图片
加入力度记号,完整演唱歌曲。
8.分组表演、完整表现
一组演唱
一组加入丝带
第二遍交换
(四)轮唱大体验、和声初成效
1.听录音,辨演唱形式
师:听听录音里的小朋友又是怎样唱的?他们采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2.看图示,学轮唱方式
3.师生二部轮唱
4.生生二部轮唱
【设计意图】:通过听轮唱——师生轮唱——生生轮唱,一步步带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歌曲;同时在轮唱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歌曲三度叠置和声所带来的和谐、雅致、悠闲的意境,有效提升孩子们的音准、二声部合唱能力。
(五)竹笛再欣赏、黄昏新表现
1.竹笛演奏《美丽的黄昏》
2.合作表演
第一遍:老师吹竹笛,学生加入丝带
第二遍:学生边唱边加入丝带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演绎歌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不同享受,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
(六)歌曲再回味、巩固又升华
师:竹笛演奏好听吗?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更多的形式来演绎歌曲,今天我们采用了轮唱的演唱形式,还可以将它改编成合唱等其他形式,那将是另外一番风味。非常感谢同学们的配合,让我们一同领略了美丽的黄昏,更在歌声中感受到了和声的美妙,再见。
【教学反思】:
学生接触二声部歌曲不多,并且本首歌曲中的轮唱有一定的和声要求,因此我们很难要求学生在一堂课中就做得尽善尽美。但我们都知道音乐具有弥漫性,音乐的弥漫性也体现在它的消化与吸收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所以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学生基本掌握歌曲的演唱,明确双声部的进行,同时焕发对多声部的热情与兴趣。如果要唱到娴熟、完全准确,我想那将是一个长期、有计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