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字典、和老师同学交流等方式,辨析字音。
2.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即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能根据文字内容,想象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3.关注表达,学习课文写景不忘交代人们的表现的写法,能选择潮来时和潮来后的场景想象练笔,迁移运用。
4.拓展交流描写流水气势磅礴的古诗词,互文阅读《浪淘沙》,在延伸阅读中进一步领略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体验,初识奇观
1.说说你所看过的钱塘江大潮,可以是现场看到的,也可以是在网上视频看到的。(重点关注其形、其声、其速、其势)教师适时追问或小结:这样的钱塘江大潮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神奇、壮观、不可思议、气势宏伟、浩浩荡荡等)
2.你还看过什么气势宏伟的流水吗?(壶口瀑布、长江、黄河、烟台的海……)像这样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观,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语为它点赞——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让我们走进文字,去领略钱塘江大潮的神奇与壮观。
二、合作朗读,整体感知
1.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你读一句,我读一句,注意认真倾听,互相把关。同桌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纠正,不熟练的地方要多读几遍,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问老师、问同学,当然也可以问字典。
2.交流争议:刚才朗读的时候,有什么字音拿不准的吗?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多音字。“薄雾”的“薄”是“bó”,还是“báo”;“闷雷”的“闷”是“mēn”,还是“mèn”?建议查查字典,说说各自的理由;形成一致意见后,每位同学反思学习过程,看看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前后鼻音的字词,朗读时要注意区分。(师出示,生练读。)
盐官镇 盼着 隆隆 顿时 踮着脚 沸腾 逐渐
海塘大堤若隐若现昂首东
望闷雷滚动 横贯江面
两丈多高人声鼎沸 山崩地
裂 震得颤动漫天卷地
4.自己再练习熟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展示朗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准、读得好。(比如:最好的观潮日是哪一天?最好的观潮点在哪儿?潮来前后的钱塘江是怎样的景象?你听到了怎样的潮声?你看到了怎样的潮水?观潮的人们在哪里……)
结合学生的朗读,梳理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潮来前一潮来时→潮来后)
三、想象画面,感受壮美
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重点语句,想象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
画面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集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学和规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在你脑海里浮现的这幅画面中,有哪些景 词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谁来跟大家交流下你 黄印象最深的地方?(钱塘江宽阔、平静,江面上雾 干气缭绕,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气势雄伟,儿 涛座小山若隐若现——这样的画面有些朦胧,有些平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画面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干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引读:这样一幅画面最特别的就是它的色彩——白色。一开始是一条——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两丈多高是多高?六七米,差不多两层楼的样子);最后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一
感受:从白线到白浪再到白色战马,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潮速很快,浪头很高,气势壮观,浩浩荡荡。)如果你就在现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用动作模拟潮来的情景,你会怎么做呢?(比如两手逐渐打开然后向前,比如两手高高举起,再比如前后摆臂模拟战马奔腾……)四人小组合作着模拟表演钱塘江大潮,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辨析:“横贯江面”的“贯”,可以换成其他字吗?比如:横卧江面、横泻江面、横铺江面、横通江面、横涌江面?(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具象化理解,让学生小组合作、模拟表演,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学生可以一边说着文字,一边做着动作,从而帮助理解并记忆本段文字,达到当堂背诵。尤其是如何表现那“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声音呢?此处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
画面3: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
丈来高了。
潮来后你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潮头奔腾西去,余波漫天卷地,江面风号浪吼,好久才恢复平静,堤下水涨两丈。)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出潮来后风采不减的神奇与壮观,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温故知新
二、联想诗词,拓展阅读
1.读了这样的钱塘江大潮,你还想起了古诗
哪些描写流水气势磅礴的句子?
(比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
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淘尽……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互文阅读刘禹锡《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史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读读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
的句子。
(设计意图:阅读现代文,有意识地与古诗词联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教学思路和策略,一
方面可以促进对古诗词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对现代文别有风味的品读与鉴赏。尤为重要的是,这也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引领和导向,比如学了《观潮》,读了《浪淘沙》,自然就体悟到“行万里路”也离不开“读万卷书”,这种古今互文、文白相对的阅读,对学生而言一定会增益其所不能。)
三、关注表达,迁移运用
1.题目是《观潮》,课文除了写钱塘江大潮,还写了什么?读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人群又沸腾起来。
2.讨论交流:这些句子写的是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吗?
3.再读读课文第3、4自然段,想一想:潮来的时候,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潮走的时候,人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和感慨?选择一处,写写人们的表现。
4.生当堂练笔,师生交流点评。
四、研读资料,探究奇观
课文学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会形成钱塘江大潮这样的奇观吗?结合“资料袋”,结合旁边的地图,和同学讨论讨论、交流交流。
五、推荐阅读,再识奇观
《观潮》这篇课文写的是一线潮,其实钱塘江大潮还有回头潮、交叉潮、春天潮、鬼王潮等等。课后,让我们再去读读相关文章,继续领略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