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2.1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共36张PPT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课件:2.1 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共36张PPT内嵌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7-25 16:11:54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运动的水分子
第一课时
化学鲁教版 九年级上
视频:水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
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水
对于水分子你有哪些印象?
疑问
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这小小的水分子是怎样变幻出雨、雪、冰雹的,分子具有哪些特征呢?
01
02
03
新知探究
探究一:物理变化中水分子的变化
当水被烧开后有什么现象出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水和冰还是同一种物质吗
视频:水的沸腾
视频:冰融化成水
设想将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活塞向外移动。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
1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2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3
水分子间隔变大了?
4
水分子受热集中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是由于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排列的方式变了,而水分子的大小、数目并没有发生改变。
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
固态的水
液态的水
气态的水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不止是水,其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也不会改变,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
探究二:影响水分子运动与排列方式的原因
水为之

一块冰,用手很难把它掰开,需要用力砸才行;当冰被分为两块时,构成两块冰的水分子彼此分开,需要外界给它提供足够的能量,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什么呢?
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
发生能量改变时,水的三态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时,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间隔是怎么变的?
讨论
2.水结冰、冰融化时,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间隔是怎么变的?
夏季的雨后为什么湿漉漉的马路会很快变干呢?
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得快,为什么?
烧开水时揭开锅盖为什么锅盖上立刻出现许多小水滴呢?
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与能量有关。
获得能量的方式
加热
太阳能
风能
探究三:分子间的间隔
视频:分子之间有间隔
演示实验
实验内容: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和水
为什么空气更易压缩?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间隔可变。
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探究四: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视频:品红在冷热水中的扩散
视频:运动的分子
分子的特征:
(1)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水的天然循环是如何实现的?
思考
2.水的天然循环的意义?
(通过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
(自身净化;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三态下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分子的特征以及水的天然循环。
课堂小结
1.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了( )
A.分子可再分 B.分子在不停运动
C.分子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隔
B
随堂检测
2.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水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水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水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C
3.新购的轿车中常弥漫着皮革、塑料的气味。从分子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是构成皮革、塑料等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在车内放置固体清香剂,可阻止这些分子的挥发
C.炎炎烈日下,这些分子更容易散发出来
D.同一品牌的新车和旧车内这些分子的含量不同
B
4.有关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B.这个过程水分子的能量在不断变化
C.该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D.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了能量
C
5.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1)湿衣服夏天比冬天干得快,通风处比避风处干得快。
(2)酒精温度计能指示的温度高低。
夏天温度高,水分子获得的能量多,运动快;通风处水分子获得的能量多,运动快,故而干得快。
酒精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增大,温度降低,间隔变小,故酒精温度计能指示的温度高低。
(3)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
(4)把糖块放在水里,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夏天温度高,水分子获得的能量多,运动快;通风处水分子获得的能量多,运动快,故而干得快。
糖分子不断运动到水分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