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10:1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 苏轼
创作背景
苏轼及王弗
我们之间的回忆
全部都小心收集
我总是偷偷的哭泣
像倦鸟
失了归期
令人惋惜的爱情:
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苏轼父母)墓之西北八步。”
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luán)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生平经历:
苏轼,二十岁左右参加殿试,成为进士,宋神宗时受到重用,在杭州等地任职。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等职,并出知杭州、扬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的地位: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整体感知
读音与释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liá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xuān)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gāng )。
思量 :想念
纵使:即使,纵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liá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顾:看
料得:料想
短松:矮松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xuān)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gāng )。
全诗鉴赏
“梦”与苏轼经历
探究:本词名为“记梦”,是否整篇词都在描写梦中?
这首词并非全篇写梦,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 。而上片实是梦前所思,既思念亡妻,又联想自己十年的坎坷。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 是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中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两茫茫”:是写故去的妻子,也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
“不思量”与“自难忘”: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虽时光易逝,但真情难忘。追念之情,不能自已。
梦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山东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连诉说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千里”,是对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写出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凄凉”:不只是思念亡妻,同时政治仕途不顺,生活困苦,都是凄凉之因。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 。
梦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尘满面,鬓如霜”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和心境之凄凉。
梦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
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爱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入题 “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
本词为记梦之作,有明确的日期,所以说应确有其梦。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实写。可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所以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梦后: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冈,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全文总结
唯你,是我此生之憾。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感情是真挚、深沉,实实在在的。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感情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在梦前和梦中,思念之情前后一致;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 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一字一泪!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在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
(4)语言质朴,纯系白描。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质朴的语言与不同的句式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梦前:十年生死两茫茫……鬓如霜
(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恨,绵绵无绝期)
层层推进,感情真挚
主旨: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人生坎坷际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