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10:1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导入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
书愤
陆游
目录
文学常识
陆游生平对其诗风的影响。
题解
书何愤。
文意疏通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详解
古诗赏析
全诗探究,主旨探索。

文学常识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文学常识

陆游生平
家世背景:
陆游生于名门望族,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就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初入仕途: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陆游生平
北伐献策: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军僚幕府:
46岁时应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作《平戎策》,遭到朝廷主和派否决。次年,幕府解散。
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陆游生平
蜀中生涯: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多次上书出师北伐,收复失地,未被采纳。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号“放翁”,进行反击。
宦海浮沉:53岁,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被借机弹劾,陆游忿然辞官,重回山阴。五年之后 ,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64岁宋光宗即位,陆游上书北伐, 由于陆游“喜论恢复”,主和派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

陆游生平
编修国史:宋宁宗即位。77岁时朝廷诏陆游入京,编修国史。 其间,因韩侂胄主张北伐,陆游大力赞扬和支持,并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勉励韩侂胄抗击外侮,为国立功。79岁国史编撰完成,陆游遂以此致仕。
临终示儿:78岁陆游回到山阴,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84岁,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85岁,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与世长辞,临终之际,留下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生平
临终示儿:
78岁陆游回到山阴,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85岁,十二月二十九日,陆游与世长辞,临终之际,留下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解

书愤
书:写
愤:愤懑、悲愤
书写心中的愤懑之情。
题解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文意疏通

文意疏通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高大的战船 配有铠甲的战马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作者自比为守边御敌的将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名传后世 兄弟的长幼次序
首联:早年时我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想当年宋军将士曾乘着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长江渡口,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颈联:我曾自比长城,立志扫除边患,到头来却愿望落空,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尾联:《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名显于世,千百年以来谁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呢!

古诗赏析
思考1:“世事艰”指什么?·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世事艰”与“愤”相呼应。思考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北望中原气如山”·欲图收复失地。诗人认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小结:(“书”早年收复中原之志)
首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思考1:“世事艰”指什么?
抗金复国的历程的艰难、仕途的坎坷
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主和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
“世事艰”与“愤”相呼应。
思考2:“中原北望气如山”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年轻时的陆游?
抗金复国,收复失地的愿望。
让我们看到一位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战士。
“书”早年收复中原之志
颔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思考1:诗人连写两次战斗,这是要表明什么?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是上联“气如山”的一个表现。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思考1:“空”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主和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愤”之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书”年事之高、
大业未成之憾
思考1:“世事艰”指什么?·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世事艰”与“愤”相呼应。思考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北望中原气如山”·欲图收复失地。诗人认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小结:(“书”早年收复中原之志)
尾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考1:结合《出师表》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亲贤臣,远小人”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思考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一样的贤臣扶持;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书” 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陆游的毕生心愿。
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
吸取的。
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首联
颔联
颈联
“书”早年收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之高、 大业未成之憾
全诗总结
尾联
“书” 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所愤何事?根源何在?
书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人所愤何事?根源何在?
“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愤”于本有胜利的希望,但主和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
“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五“愤”的根源,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书愤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用典、借古讽今: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
对比手法: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主旨: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年华虚掷的满腔激愤,悲怆中透着激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