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盐、据”等18个字,会写“奇观、据说”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始四年级第一单元的语文学习。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诗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意思是说江水流长,山色迷蒙。诗句赞美了江河山川的雄奇壮丽。在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是学着向别人推荐一个好地方。
2.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课,跟着老师一起读课题1.《观潮》。
(板书:1.观潮)
二、整体感知
师:课题中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就是指观看钱塘江大潮,农历8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所以,这一天看到的潮水,又称为钱塘江秋潮。
1.阅读课后资料袋,进行交流。
师:课后的资料袋向我们做了相关介绍,请你自己读读文字,看看故事,然后来交流一下,从中了解了什么。
师:谁来交流。
预设:读了资料袋里的内容,我知道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更为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的入海口,杭州湾就像一个喇叭,潮水会受到挤压而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在海宁市的盐官镇,横卧在人们眼前的便是这宽阔的钱塘江,再看图,江面越往东越宽,最宽的东面有一百千米,最窄的盐官镇只有三千米,这一段的江面感觉就像一个喇叭口。涨潮时潮水会由湾口从东往西涌入,想象一下这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预设:潮水涌过来时会特别急,波涛汹涌澎湃。
2.比较两个“观”字的意思。
师:难怪课文开门见山,写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天下奇观)
师:这里也有一个“观”字,它的意思和题目中的“观”的意思一样吗?请你借助下列注释,想一想。
预设:我认为这两个“观”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天下奇观”的“观”应该是适合第二个解释条,景象或样子,天下就是指世界,奇就是奇特,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特的景象。
师:说得对,天下奇观就是指世界上奇特又罕见的景象。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上的解释条,理解了天下奇观的意思。
3.读好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检查字词预习。
师: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几个多音字,你会读了吗?谁来读一读?
(出示:薄雾、闷雷、号叫)
师:这位同学把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了,薄雾的薄,表示轻微、少的意思,闷雷的闷读第四声,是声音低沉的雷,他还有一个读音,念闷 第一声可以组成词语:胸闷。号,这个字表示拖长声音、大声叫唤的时候读号,现在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几个多音字。
三、理解想象,感受奇观。
1.听录音,思考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听课文录音,请大家边听边标注自然段号,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师:课文的自然段号标注好了,谁来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我在第二自然段里找到,这一天早上。在第三自然段里找到,午后一点左右。所以我认为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师:老师要表扬你读书很细致,能够抓住第2、3自然段中表示时间的短语进行推断。请大家再整体读读课文,想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老师,我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江潮还没有来。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到,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又在第五自然段找到,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读了这几句话,我知道了,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
师:说的很有道理,你关注到了每一个自然段中的关键信息,发现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朝去后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
2.读第二自然段。
(1)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什么?
师: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在潮来前作者一行人看到了什么?谁先来交流?
预设1:作者一行人,看到的景象是江面上很平静,还笼罩着一层薄雾,屹立在江边的有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预设2:我有补充,作者他们还看到海塘大堤上观潮的人很多,真是人山人海。
(2)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师:这些景物组成了潮来前的画面。请你再读读课文,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谁来交流?
预设1:读了第二自然段,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钱塘江风平浪静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宽阔的江面烟雾缭绕,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一切都是那样宁静而美丽。
预设2:我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此时的钱塘江泛着微波,刚下过雨的江面上笼罩着一层薄雾,远处的小山也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一切是那样的静谧。
师:潮来前被薄雾笼罩着的钱塘江风平浪静,这样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谁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出示: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师:读得很好,还有谁来交流?
预设3:我眼前出现的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景象.大家翘首以盼,都在等待大潮来临的那一刻,人群中还有个小孩子骑在爸爸的肩上,不停地问爸爸,潮水什么时候来呀?
师:是呀,连小朋友的心情都是那样的迫切呢。
预设4:我有补充,我关注到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他让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在这一天,江边的亭子里,观潮台上肯定也是人头济济、摩肩接踵的景象,人们都在等待大潮的来临,这样的画面令我印象深刻。
师:虽然大潮还未来临,可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人们对一年一度才能有幸观看到的天下奇观是多么期盼呀!
板书:期盼
师:农历8月16日至18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而潮水最大,也正因此,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最佳的日子。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到了大潮来临之前的风平浪静。
板书:风平浪静
师:人们等着盼着,对即将到来的大潮充满着期待。下节课我们将跟着作者的文字去观赏这一天下奇观。
四、写字。
1.学写“滚”、“贯”
这篇课文我们一共要写18个生字,这节课老师重点指导大家写好滚和灌这两个字。滚 要注意他的笔顺,贯,写的时候要注意贯的第一笔竖折,竖略斜,第4笔长横稍长一些,贝字底,最后一笔点可以稍长一些。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风平浪静 期盼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潮去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还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到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海塘大堤上的人们正急切的期盼着大潮的来临。终于,大潮如约而至。
二、精读课文,学习3、4自然段,感受奇观。
1.潮来时江面上地变化。
师:请你读一读3、4两个自然段,说说潮来时江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用直线划出有关句子,谁来交流一下?
预设:我找到江潮带来这些变化,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然后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等到白线靠近,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再近些,就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时候的潮水发出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描写江潮的句子,讲清了江潮的变化,那作者是怎么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呢?
预设:我找到了,“远处”、“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这些词句,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把江潮来时的变化写清楚的。
师:这位同学很会发现,作者就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把潮来时江潮的变化写清楚了。
2.潮来前和潮来时江面发生的变化。
师:那和潮来前,宁静的江面相比,此时的江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看看文中的汽泡图 给我们什么启示?
预设:气泡图给我的提示是,除了由远及近的顺序,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还是按照样子和声音两个方面把江潮来时的变化写清楚的。
师:所以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第3、4自然段中描写江潮变化的内容,能不能区分一下潮来时,潮水的样子和声音分别有什么变化?
板书:(样子 声音)
预设:潮水的样子是随我们的距离从远到近而变化的,从作者对他的比喻中就可以发现,最初把潮水比作一条白线,近些,比作一堵两丈度高的水墙,越来越近,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我能感受到那种迎面而来的震撼人心的气势。
师:你发现了潮来时样子的变化,还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预设:我发现潮来时声音的变化也是永远几近越来越小的,原来听着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时,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如同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呢?
预设:山崩地裂就是指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音非常响亮。
师:那一定是震耳欲聋的。
3.想象画面。
师:再读读这些的描写涨潮变化的语句吧,把它们变成你脑海中的画面,和同学交流,我们先来听听听这位同学的发言。
预设1:我印象最深的是,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因为这时我们还没有看到大潮,但已经能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了,我曾经听到过打雷,那声音非常响,让人心惊肉跳,而大潮还没有到就已经有这么大的响声了,不由的让人紧张起来。
预设2:老师,我想闷雷声和一般的打雷声应该是不一样的吧。
师:这位同学读得仔细,听得认真,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闷雷的响声吧。
预设:原来这就是闷雷声,作者把钱塘江大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比作了闷雷,他们滚动而来,我可以想象前塘江大潮气势宏大的场景。
师:是呀,作者抓住江潮声音,让我们初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一定会有令人震撼的场景。
4.体会观潮人的情绪变化。
师:这时候观潮人的情绪也有了变化,谁发现了?
预设:课文中写到,顿时人声鼎沸,课前我查了字典,鼎是指锅,人声鼎沸就是指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师:潮来前,人们是充满期盼的等着,随着远处隆隆的响声传来,人群怎么就一下子嘈杂、喧闹起来了?
预设1:因为大潮就要来了,天下奇观即将出现,人们开始激动了。
预设2:因为从早上等到午后,终于就要见到大潮了,大家的情绪兴奋起来。
师:对呀,期待已久的景象即将出现,人们会兴奋起来,激动起来。
板书:兴奋 激动……
5.交流想象画面。
师:气势宏伟的大潮也确实不负人们所望呢,让我们继续交流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吧。
预设:我想象着白浪在我眼前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两丈多高的水墙,那有多高呀。
师:是呀,两丈多高,大约有6、7米高,相当于两层楼,形象的说明了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多么壮观呢!让我们继续来交流。
预设1:有一幅画面在我脑海中出现,我站在观潮的人海中,啊!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我情不自禁地往后倒退几步,真怕一个巨浪把我卷走。
预设2:我也想象了这个画面,请大家看书上的这幅插图,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正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江潮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飞奔而来,这场面真像一场大战来临,气势恢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3、4自然段作者把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和声音,写得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6.朗读3、4自然段,想象观潮人群会说什么。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两段话,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宏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那在现场观潮的人群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1:“钱塘江大潮正是百闻不如一见!”
预设2:“大潮气势磅礴,但也把我看的心惊胆寒啊!”
7.尝试背诵3、4自然段。
师: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了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和声音的变化,生动的向我们描绘了这一奇观,现在你能否借助这些句子尝试背诵第3-4自然段呢?
师:这浩浩荡荡的江潮向我们飞奔而来,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惊心动魄之余,也让我们惊叹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
板书:气势磅礴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霎时,潮头奔腾西去,潮去后江面上,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你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谁来交流?
预设1:我脑海里依旧是大浪滔天的画面,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将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预设2:我脑海里是一个由动到静的画面,先是江面上还在风号浪吼,然后慢慢恢复了平静,但底下的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师: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你们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潮去后那余波依旧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板书:恢复平静。
师:这时候,人们可能还在回味之前大潮汹涌澎湃的景象,大家应该还会赞叹。
板书:赞叹……
总结:赞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正如课文开头所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其实,古人很早就开始观赏钱塘江大潮,还写下了许多诗篇,课后练习部分,刘禹锡所写的《浪淘沙》就是其中的一首,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课后,请你读一读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恢弘气势。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风平浪静 期盼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气势磅礴(样子 声音) 兴奋 激动……
潮去后 风平浪静 赞叹……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