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古诗词三首 时间建议 15~20分钟
预学目标 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古诗大意并尝试背诵。
预学内容 熟读 课文 1.第一遍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第二遍读文,读通难读的诗句,理解难理解的地方,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3.第三遍读文,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诗意。
预习字词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下列词语,并抄写一遍。 九州 王师 万马齐喑 抖擞 不拘一格 理解词语 “万马齐喑”的意思是:
内容感知 《己亥杂诗》中作者为国家建设给皇帝提建议的句子是: 《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共同表达了作者们的( )情怀。 判断正误。 (1)《己亥杂诗》中作者不认同当下皇帝的治国理念。( ) (2)《题临安邸》中作者指责统治者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 ) (3)《示儿》的作者是陆游。( )
资料搜集 搜集课外关于爱国的诗句并抄写下来。(2句)
阅读质疑 11、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写下来吧,便于课上交流。
12、《古诗词三首》预学单
班级 姓名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方法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恃”等8个字。
2.结合课外资料,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背诵课文。
3.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古诗的对比参读,明了诗歌之间的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学生搜集北宋、南宋的历史资料;搜集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爱国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揭题导入,引发期待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前两首《示儿》《题临安邸》,请结合注释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预设:《示儿》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的题目点明了诗歌是在南宋都城的旅店写的。)
看着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父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写了什么?临安是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要在那里写诗?)
2.借助注釋,自学古诗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认真读一读这两首诗,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指名朗读,相机纠正读音。
3.聚焦同质,走近宋代
(1)两首诗都是宋代诗人所作。学生交流课前所捜集的北宋、南宋的历史资料。
(2)两首诗都写到了地名。出示“九州”“中原”“临安”“汴州”读一读,结合注释说说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预设:“九州”指的是中国,“临安”是南宋都城,“汴州”是北宋都城,而“中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即北宋都城一带。两首诗都提及了宋代的都城。)
(3)两首诗都写到了人。"乃翁”“游人”分别指的是陆游和南宋的权贵、统治者们。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鳖合策略之小试牛刀;借注释、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1)学习字理,识解“示”“祭”。
出示“示”“祭”的申骨文,“示”表示供放祭品的近婁;“祭"表示手埼滴血的肉'敬供祖宗禅灵,理解“家祭”。
(2)整体观照,理解诗意。
陆游在临终时对儿子说了些什么?(预设: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3)还原语境,沿情三问。
①一个人临终时,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以此体会陆游“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
②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板书:悲)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的伟大情怀。补充陆游的一生及他所作的诗。
陆游两岁时北宋就灭亡了,他从小目睹了人民流离失所,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的场面。在20岁时,陆游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58岁时,他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充满悲愤,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68岁,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心酸。
从20岁的“上马击狂胡”到68岁的“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浓浓的爱国情融入了陆游的血液。
到了他85岁时,在临终之际,他写下了这样的遗言——(引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陆游虽知死后万事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从“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
过渡:陆游的遗愿是即使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王师北定中原”的消息,那么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我们再来看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2、学习《题临安邸》
(1)读圈字词,说说从诗句里看到了什么。
①看到了杭州美景。借助课文插图,结合“山外山”“楼外楼”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想象画面。
②看到了“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场面。
这里的“醉”是怎样的醉态,读着这个“醉”字,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何感触?(板书:醉)
“醉”字联想:酩酊大醉、烂醉如泥、纸醉金迷、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
是什么让权贵们日B笙歌,夜夜买醉?(预设:暖风)这“风”指的是奢靡之风、腐败之风,这“风”消磨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忘记了耻辱,忘记了失地,忘记了使命——(引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借助资料,理解为什么把杭州当作汴州。
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人口超过百万,
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图上再现的就是北宋的兴盛和都城的繁华b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金兵肆虐;移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隋地断送在这群酒襄饭袋的手中。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一(引读)暖风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心焦与愤懑。
权贵们日日饮酒、朝朝作乐。浑浑噩噩的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同样会再断送一个杭州。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着急"难怪他会问——(淫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
百姓们流离失所,日日翘首盼着“王师”早日收复中原,可权贵们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诗人怎能不愦怒,难怪他会问——(生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高官们苟且偷生,纸醉金迷,他们还记得国难吗?还想着收复失地吗?让我们指着权贵们的鼻子怒斥一(生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设计意图:抓住“悲”“醉”等字,融情想象,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松结咨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本单元的捂文要素乏一。分学两首诗适时提供资料,让学生走进陆游内心,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清明上河图》,进一步了解宋代都城,激.情诵读,激活情感体验)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互文参读,品味情感.
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你面前,当陆游苦盼、权贵寻欢这两个场景同时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北方壮丽山河沦陷,而西湖边那些权贵们却在花天酒地之间浑噩度日。(齐读《题临安邸》)而临终前的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苦苦期盼祖国统一一(生齐读《示儿》)。
2.反复对照,感悟精神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作者那颗怎样的心?在诗人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中,又是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
这两首诗的场景不同、人物木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忧国忧民之心的写照。(板书:忧国忧民)
3.学生评论,内化诗情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你能结合这两首诗写一写你的理解吗?
4.交流练笔,深化主题:
沉沦的无道昏君,堕落的无耻佞臣,他们终将被人们唾弃。深切地爱着祖国、爱着人民的人,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将两首诗互文参读,把爱国者渴望收复失地的热切心情和卖国贼苟且偷生、寻欢作乐进行反复对照,形成鲜明反差。对此之意,非为求异,实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学生通过小练笔,对比两种人的人生;这是情感的再一次升级。)
第二课时
―、整体通读,感知诗意
1.释题导入,揭示背景。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南宋两位诗人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走近清代诗人龚自珍,看看他在诗中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愿。
出示课题,题目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发生了仕么事情,让作者如此的感慨。
出示写作背景: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汚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将这315首诗称为《己亥杂诗》。今天我们学的是第220首,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2.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节奏。.
3.反馈交流,相机指导
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恃、擞”两个生字读音,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了解字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从诗题中获取的信息和理解古诗联系起来,关注诗人的生活朝代,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铺垫。)
二、赏析解读,品悟诗味
1.结合背景,引出诗人“哀”愁
这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体?”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林则徐在上表朝廷的奏书中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想到当时的中国是这样的情景,你想用什么词语形容你此时的感受?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脑海中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时情绪的一个宇“哀"°(板书:哀)正如诗中所写一(引读: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2.理解字词,感受奇异想象
提到“万马”,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场景?"万马齐喑”一词又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板书:万马齐喑)
难怪诗人说“九州生气恃风雷”,这个“生气”指的是发脾气吗?“风雷”仅仅是指自然现象吗?
龚自珍用奇特的想象表达他想改革现状的强烈愿望。“九州”“风雷”“万马”都让我们感受到恢宏的气势。
3.反复诵读,体会忧国情怀。
风雷欲来,山河壮丽,在这充满生机的场景中,千万匹马儿却低着头不敢鸣叫,龚自珍内心充满愤懑,(引读)他在奉劝——也在渴望——他在呼唤
他在与天公对话,奉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降下大批有用之才,挽救垂危的国家。(板书:劝、不拘一格)这样的呼唤正源自他对清朝政府统治下九州沉闷迟滞局面的痛心疾首,迫切期待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改革大潮,挽救垂危国家。
4.对话人物,领悟爱国诗情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对统治者、对龚自珍或是“天公”说的吗?请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九州生气”"万马齐喑”“风雷”,通过联想和讲述,与学生巴有经验进行联结,使诗歌变得丰满、厚重。写话是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也是以诗格澎响学生文格,以诗人情感感染学生情感的过程。)
三.整合参读,体悟诗情
1.对比三首古诗,品味不同之处
同学们,同样是爱国诗,同样是国家不振,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略有不同,你能读出不同的感觉吗?
《示儿》中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郁和对收复山河的渴望,《题临安邸》中林升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己袤杂诗》中龚自珍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2.延伸课外诗歌,丰富阅读积累
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爱国诗歌进行梳理。
3.背诵爱国诗歌,传承氏族精神
小结:不论处于何朝何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三首古诗吧。(生背诵三首诗)下课。
(设计理念:诗歌情感只有动之以口,诵之于声,才能领会于心。学生只有心生感叹,才能读出不同的情感基调。最后,指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阅读、整理中对爱国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传条爱国主义神。
延学单
班级姓名.
12.古诗二首
(一)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①。
四百万人②同一哭,去年今日③割台湾。
【注释】
①潸:流泪的样子。②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 )o
A. 1894 年 4 月 17 日B. 1895年4月17日
C. 1896年4月17日D.1897年4月17日
2.诗中的“往事”具体指( )。
A.因签订不平等条约割让台湾全岛等。B.作者在官场上的种种不如意。
C.作者触犯朝廷被流放。D.作者与家人离别。
3.古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是一幕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描写当时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①孤村不自哀,尚思②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⑤,铁马⑥冰河入梦来。
【注释】
①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②思:想着,想到。
③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④夜阑(lán):夜深。⑤风吹雨:风雨交加。⑥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1.作者在古诗中描写的景象是一天中的( )o
A.清晨 B.中午 C.傍晚 D.夜里
对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国家的现实感到悲哀。
3.作者内心所想的事是( )。
A.戍轮台 B.听风吹雨 C.铁马冰河 D.僵卧孤村
4 .结合古诗内容,请说说你心目中的陆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你一定还积累了不少反映爱国情怀的古诗,请写出其中的三首古诗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