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2.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① 隋炀帝的暴政② 开通大运河③ 农民大起义④ 部将的反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适合的一项是?(??)?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5.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6.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强调“存百姓”思想?
8.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9.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A.?以法治国??B.?以德治国??C.?选用贤能?D.?一人治国?
10.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开皇律》?B?.《隋律》?C?.《唐律疏议》?D.?《宋律》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唐太宗非常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作为一面镜 子的大臣是(?? )
A、魏征??? B、长孙无忌??? C、房玄龄??? D、杜如晦
2、“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加到380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大臣廉洁奉公??? B、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安逸??? D、人口多,粮食少,连年出现灾荒
3、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错误的叙述是(?? )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4、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避免君主个人失误??? B、巩固统治
C、学习前贤??? D、为后世树立榜样
5、下列事迹不属于唐太宗的是(?? )
A、重视农业??? B、创立科举??? C、善于纳谏??? D、精简机构
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唐宗”是指(??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二、材料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材料二:(唐太宗)“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各是什么含义?
⑵从材料一、二中看出,唐太宗执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⑶唐太宗以上的治国思想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8、结合你所学唐初的一系列统治措施,你认为这些措施对当今中国仍有启示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时期的主要大臣。魏征善于纳谏,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并称“房谋杜断”。
2、C
3、A 解析: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内容。
4、D
5、B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功绩。科举制在隋朝创立,唐朝时得到完善。
6、B 解析:本题属于诗歌类题材,要求学生不光有语文基础,同样对于历史人物的谥号有所了解。
7、⑴“以史为镜”指要吸取隋朝迅速由强盛趋向灭亡的教训。
“以人为镜”就是指虚心纳谏,听取魏征的直谏。
⑵材料一是重视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的思想。材料而是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的思想。
⑶使唐太宗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用人纳谏,对百姓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唐宗”是指(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C、唐玄宗
2、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即位后改年号为 ( )
A、开皇 B贞观 C、开元 D 天宝
3、促使唐太宗轻徭薄赋、虚心纳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隋亡之鉴 B有自知之明 C、 爱民如子 D 想树立威信
4、唐太宗知人善任的表现有( )
①认识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②注意收罗文武人才 ③对有治国安邦之才委以重任 ④强调君臣关系应如同“元首”与“股肱”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唐太宗用人的标准主要是依据 ( )
A、资历地位???B、亲疏恩怨?C、治国才能??D、?出身门第?
6、唐太宗的政绩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
A、革新政治,完善制度??????????B、?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力倡节约?
7、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
8、“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纳谏??B、?吸取亡隋教训??????C、轻徭薄赋??????D、任用姚崇为相?
9、俗话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下列能“以人为镜”、采纳魏征忠言的帝王是(????)???????
A、汉武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10、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为了避免君主个人的失误???????B、?巩固统治?
C、?为后世的统治者树立榜样??????? D、?学习前贤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摘自《贞观政要》
请回答:
① 《贞观政要》中的“贞观”是唐朝哪一皇帝的年号?
② 材料中“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 材料表明他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④ 在他统治时期曾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2、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①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适合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5、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6、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8、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9、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
A. 以法治国 B. 以德治国 C. 选用贤能 D. 一人治国
10、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
A. 《开皇律》 B. 《隋律》 C. 《唐律疏议》 D. 《宋律》
答案
1、C 2、D 3、D 4、D 5、 C 6、D 7、C 8、A 9、C 10、C
唐太宗贞观后期的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著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之躯,都有难以逾越的局限性。晚年的李世民一点一点“变坏”了,肉眼凡胎的生物性暴露无疑。
一,堵上耳朵,踹开诤臣,拎着鞭子办事儿。
《新唐书》、《旧唐书》都记载了文德皇后长孙氏,曾怎样拐弯抹角地哄骗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因为魏征多嘴多舌,处处制肘,皇帝感到不舒服,甚至在背地里恼羞成怒,一边骂街,一边动了杀机。若非乖巧的文德皇后拽出“明君贤相”的“高帽儿”来拍马屁,恐怕魏征早就做了刀下鬼了。由此看来,李世民并非心甘情愿地“纳谏”;骨子里却满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货色。常说“屁股决定意识”——有什么地位,就是什么脾气。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的兽性。皇帝主宰世间升沉,他们才不愿意找几个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干爹”供着呢。
李世民身边能够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征,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涉及事务多达两百多件。即便如此,仍不免热脸贴上冷屁股,魏征明显地觉察到,皇帝变了,“渐恶直言”。贞观十二年三月,李世民亲御两仪殿,魏征毫不客气地说:“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这些话,李世民根本就听不进去,他变本加厉地以我为中心。他一意孤行,建飞山宫,刚开始就警告群臣:“若不为此,不便我身。”并且为自己狡辩道:“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翻译过来,无非是说,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应该给老子当牛做马。这简直是强盗逻辑,明摆着,叫满朝文武乖乖地闭嘴。
谏臣刘洎官拜门下省侍中。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怀疑刘洎背后褒贬自己,便抓了个“谋执朝衡”的罪名,逼刘洎自杀了。
二,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自己都觉得过分。
最耗费民脂民膏的无非两件事:一,大型土木工程;二,连年战争。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倾举国之力征讨,也没什么不合适。但是,大兴土木,只为一人声色犬马,就属于贪暴行为了。李世民恰恰乐此不疲。他亲自抓基建,在长安、洛阳等地,营造规模宏大的宫殿。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一句话,耗费白银数以亿计。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明令太子所用之物,其他部门不得限制。口子一开,鼎铛玉石,暴殄天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无上限消费,怎么能不浪费呢?
这些讨人嫌的烂事儿,连李世民自己都觉得过分。648年,即其临终前一年,他亲自为太子李治撰写了《帝范》十二篇,其中明确写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也,勿以为是而法之。”显然,皇帝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本人可以倒行逆施,对儿子就要说实话了。他希望李治,不要效仿自己,做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有节制、有约束。
三,贪恋酒色,搜罗美女,连弟妹都不放过。
醇酒妇人温柔乡——这些人生庸常的快乐,是历史伟人极少幸免的缺憾。李世民晚年,暴露出了形形色色的动物性,尤其对少女、美色贪得无厌。贞观十年(636年)六月,年36岁的长孙皇后死了,李世民去了一根“贤内助”,他愈发表现出贪恋酒色的本性。他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搜罗美人,充塞内庭。后来的武则天也是这个时期进宫,当时,小姑娘仅仅14岁,由于貌美乖巧,很快变成了“才人”——皇帝末流的小老婆。为满足欲望,李世民连弟妹都不放过,弟弟齐王元吉死后,弟妹杨氏迅速成为李世民的枕边人。庐江王被杀后,他的爱姬也被迫钻进了皇帝的被窝儿……肆无忌惮的性生活,掏空了皇帝的身体,这加剧了他健康状况的恶化。
李世民闹得太出格儿了,游猎巡幸,花天酒地,坊间民怨渐起。贞观十五年,羽林军哗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他们天真地希望李世民别再游幸了。最终,这些卫兵获“大逆罪”,处死。但是,也能从侧面看到,这位著名的贞观天子,已经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四,干涉史官,沽名钓誉,小老婆都瞧不起。
唐朝是修史最活跃的时期,《南史》、《北史》、《隋书》,相继完成。李世民太在乎生前身后名了,他不但关心“兴替之鉴”,还干涉史官的独立性。按说,皇帝日常的鸡零狗碎都有专人记述,以备将来编入国史。因为婆婆少,没顾及,这些记录一般较为客观。皇帝后妃,谁也不好意思打听记录的细节和倾向性,历来的传统和潜规则也不允许皇权干涉。李世民偏偏要打破常规,不但过问史官记述的内容,还暗示他们“秉笔直书”。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极为跌份儿。司马光痛斥这件坏事,他认为,心虚的李世民强索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恶劣的先例。这种举动,连小老婆武则天都撇嘴。
李世民晚年,最新于“延年之药”。每个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梦想,何况皇帝?可惜,他太虚弱了,病情不断恶化。649年孟春时节,终于不治身亡,享年52岁。在盛唐的钟声里,一个时代悄然谢幕。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可惜,晚年坏得太厉害,甚至到了荒淫的境地。当然,这只是伟大人物“灰色的一面”,并不妨碍李世民的贤明、德政,也不会抹杀他的历史贡献。人,就是这样是是非非,一人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