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七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12课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06 20:46:33

文档简介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材料题
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2: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
回答:
(1)据材料1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2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
2、阅读材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皇宫)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入内值班并担任抄写工作)。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请回答:
(1)“军机大臣”是从哪个皇帝开始设置的?
(2)“军机处”的设置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你如何看待军机处的设置这一事件?
3、阅读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职的变化?文中的“帝”是谁?
(2)材料中的“六部”直接对谁负责?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据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答:
(1)目的:实心求贤,巩固明政权。原因: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2)反映出科举存在严重的询私舞弊问题。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是统治者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1)雍正帝
(2)使我国封建郡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3)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办事效率,它成为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和发布命令的中枢。是皇帝独断专行的工具。
3、(1)明朝。朱元璋。
(2)材料中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4)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一、选择题:
1、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2、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全讥讽清王朝,结果他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文字狱”
3、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加强团结
4、中国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说人的心胸要宽广。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废除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是在什么时候时候(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京官与妻子感情深厚
B、京官朝政繁重
C、当时战事频繁
D、皇权膨胀,京官生命时时受到威胁
6、下面关于明清时期“文字狱”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皇权膨胀的表现
B、是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C、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D、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
7、明清两朝实行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
①废宰相 ②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区 ③设立廷杖制度化 ④设立军机处理 ⑤实行八股取士 ⑥推行“文字狱”
A、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二、明清帝国的更替:
1、明朝的建立: 年, 建立明朝,即 。
2、清朝的建立: 年, 在 称帝,改国号为 。
学法指导
三、皇权高度膨胀:
3、朱元璋对功臣严加防范,并大开杀戒,制造了波及面最广的“ ”;
4、皇权高度膨胀:
(1)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 ,使 直接受皇帝指挥;
(2 )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 ,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 。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3 )设立廷杖制度:为了树立皇帝绝对权威,朱元璋设立 。
(4 ) 朝 时期,中央设立 ,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标志着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D 6.B 7.D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一、选择题
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太祖时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6、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书五经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
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
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关于明朝科举制( )
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
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二、探究题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把心肠论浊清”“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A 2、A 3、D 4、C 5、D 6、D 7、C 8、B 9、C 10、A
探究题
答: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一、选择题
1、元朝在全国统治结束是在 ( )
A、1367年 B、1368年 C、1369年 D、1370年
2、元朝时设立的行中书省被下列哪个皇帝废除 (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明崇祯帝
3、宰相制度在中国实行了 ( )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500多年 D、2000多年
4、明成祖在位时增设的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是 ( )
A、中书省 B、礼部 C、内阁 D、吏部
5、清朝初年,掌握实权的是 ( )
A、皇帝 B、内阁与六部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6、清朝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樗是 ( )
A、设内阁与六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7、清朝文字狱最严重时是在 ( )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8、下列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统一全国的是 ( )
①北魏 ②辽 ③西夏 ④金 ⑤元 ⑥清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⑤
9、后金和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 )
A、隋朝和唐朝 B、北宋与南宁 C、契丹和辽 D、蒙古和元朝
10、明清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
A、选拔廉洁官吏
B、阻碍文化发展
C、谋划对准噶尔部的军事活动
D、强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二、简答题
1、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2、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哪些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C 5、C 6、C 7、C 8、D 9、C 10、D
二、1、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一是通过国家机构的增设和改革来强化君主权力 。如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和宰相制度使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明朝统治者还设立物力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百姓的控制;清朝在沿用内阁六部的基础上,设立了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二是加强思想控制,大搞文字狱。
课件2张PPT。材料一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 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参考答案(1)八股取士
(2)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都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3)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死读经书,专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了皇帝的忠实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