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06 21:0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①起源—古希腊思想家对“人”的重视
②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③成熟—启蒙运动(理性)内涵:关注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又称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单元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宙斯与赫拉结合上图并欣赏古希腊下列神话,思考古希腊神话中中的“神”在形象和性格上有什么特点? 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有一天夜晚,宙斯和赫拉(宙斯的胞妹)悄悄的起来,站在草坪上完成了婚姻大事。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幽会的地方,独自伤心垂泪。发誓再也不回家。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使妻子和他和解。他佯装同一个双目明亮的仙女结婚。他娶了一个木偶,给他穿上衣服后用几头大牛套上一辆五颜六色的车子,让这个木偶坐在牛车上。然后走街串巷。车夫沿途告诉别人,车上坐的是宙斯的未婚妻。 赫拉得到消息,对丈夫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十分愤慨。她来到华丽无比的牛车前,向她虚假的对手扑上去,把对手的衣服和帽子撕成破布,她把对手的面纱扯下来,这才使她大吃一惊,原来是个木头人。于是她笑了,她终于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奥林匹斯山。赫拉天资国色,但她除了对宙斯的爱以外,对别的神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
结合上图并欣赏古希腊下列神话,思考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象和性格上有什么特点?人形化人性化轻神性、重人性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解读
1、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2、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人文精神在古希腊的体现思考: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
希腊会出现人文主义思想?阿菲尔:你上午去参加公民大会吗?
阿里托:希波战争胜利后,我的葡萄酒生意一直很好,我正
要赶往港口送货,然后参加公民大会。
阿菲尔:中午到我家讨论公民发言权问题,如何?
阿里托:不行,我要去听普罗泰格拉老师的课。我想参加陪
审法庭,但演说水平不够。上次与你讨论的问题想
好了吗?
阿菲尔:“究竟是标枪,还是掷标枪的人,还是主持者对标
枪刺死事件负责?”我思考很久,但没有结论!民主政治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公民参政的实际需要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三面环海,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背景
1、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2、古希腊经济的繁荣(在广大奴隶的劳动基础上,古希腊的文化迅速发展起来)
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4、独特的地理环境 (三面环海,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
根本前提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智者学派“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们的不存在.” —普罗泰戈拉否定神的意志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事物的好坏优劣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风本身无所谓冷热。……”。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2、智者学派 评价? 积极作用:
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2、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和尊严,
3、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体现。局限: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作用,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绝对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起初,普罗泰格拉默默无闻。后来他流浪到雅典,埋头沉思了几年,然后,冲出门对人们大喊:“人是万物的尺度。你们与其把时间耗在争论真理上,不如用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正巧啊,那会儿雅典的老百姓正为战争造成的缺吃少穿愁苦着。而老普的实用主义,恰对众人的心思。人既然是万物的尺度了,那么,咱就不管是非曲直,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因此,老普一炮走红,四面八方的小青年们,纷纷揣着银子投奔到老普门下求学。老普开始职业教师的生涯。普罗泰格拉轶事 普罗泰格拉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和诡辩家。一天,一位叫欧提勒士的青年要拜他为师。师徒事先签订合同,规定欧提勒士先付给普罗泰格拉一半学费,剩下一半,等他打赢第一场官司再付。一年满师后,欧提勒士却迟迟不替人打官司。
普罗泰格拉十分生气,向法院提出起诉。他对学生说:“如果你在我们的案子中胜诉,按契约你应向我交付学费;如果你败诉,那么也应按法院的判决付给我学费,总之,你非得付学费不可。”
欧提勒士振振有词地回击说:“如果我胜诉了,那么根据法院判决我当然不用付钱;如果我败诉,根据合同我也不应付钱,总之,我决不会付钱。”
1、普罗泰格拉最后能否拿到学费?
2、如果你是法官,如何处理呢? 评价? 积极作用:
1、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2、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了人的权威和尊严,
3、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体现。局限: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作用,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绝对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苏格拉底的故事一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苏格拉底的故事二苏格拉底来到市场上,问一个过路人:“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要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人回答:“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故事之三 苏格拉底曾收过很多学生。每逢开学,他都要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非常认真地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话音未落,90%的学生就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还不到80%。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 苏格拉底故事之四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 。
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将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苏格拉底之死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建人们道德价值观,挽救城邦制度(界定什么样的“人”)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源于知识(知德合一);
(什么样的“人”才有思想)
③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作恶是出于无知,教育可使人人是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怎样获得知德)二、“美德即知识”:智者学派主张的局限性,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1、背景2、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3、意义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人总是追求幸福的。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给人带来坏处 。 认识:“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做人的道理,是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思考,体现了对理性的尊崇、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和道德的重视,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异同同:时代相同;
都是伟大的教育家;
都强调道德的作用;
都关注人和人类社会。 异:孔子,内陆文明,农业文明,等级政治;苏格拉底,海洋文明,商业文明,民主政治;
孔子痛恨“礼坏乐崩,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想挽救城邦衰落,针砭时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领袖。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以真理为友
美国哈佛大学校训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 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 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 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 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株 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道尽头时 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 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 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 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话做 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 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 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打扮哭成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 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柏拉图的故事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代表作:《理想国》的“理念世界”1、柏拉图2、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真理高于一切,三段论体现了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3、意义发展了人文主义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奠定基础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雅典学园
柏拉图学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它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他的学园不仅研究政治,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学园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
柏拉图名言录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知识是精神食粮。
尊重人不应胜于尊重真理。
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害。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不满足的人。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 后被马其顿国王聘为亚历山大的教师。数年后,他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著述。他的著作丰富,内容广泛,现存47部著作。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42岁当上了亚历山大的私人老师建立起自己的图书馆,
“吕克昂”学园教学方法别具一格,“散步的哲学家”或“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在于生存。
真正的美德不可以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
智慧也不可以没有美德。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善是难能可贵的,也是高尚和值得称赞的。 The roots of education are bitter , but the fruit is sweet .(Aristotle ,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德国著名学者海德格尔用了三句话评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 他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故事 公元前320多年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讨论着。
  “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到:“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三段论’吗…… ”
  雅典人都知道,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最初体现升 华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