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昧、坠、怀”3个生字,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3.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空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和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出示“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关于“星空”的场景。
2.请同学们说说哪里看到的星空给你的印象最深。
3.走近文坛巨匠巴金,感受巴金先生所写的《繁星》。
4.简介巴金。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密密麻麻星群密布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1)利用图片,想象词语“密密麻麻”“星群密布”。
(2)根据词典注释,理解“半明半味”。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2.默读课文,感知课文脉络。
(1)作者写了几次观看星空的画面?
(2)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三、深读课文,体验情感
1.小组探究,发现规律。
(1)默读课文,找到三次看星空的时间、地点、看到的及感受到的画面,并填写表格。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到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组交流表格,感受星空带给作者的感受。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到的
第一次 从前 家乡 密密麻麻的星星 最爱
第二次 三年前 南京 星群密布的蓝天 光明无处不在
第三次 如今 海上 半明半昧的星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3)朗读相关段落,感受爱星空的情感。
2.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1)聚焦重点段落,感受想象之妙。
①发现景物,在海上看到的是哪些景色?预设:深蓝的天空、半明半昧的星……
②感受想象,作者想象到了什么?
预设:萤火虫、眨眼、说话、母亲······
③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对星空的依恋和热爱。
④师生对比朗读。
师: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真是摇摇欲坠呢!
生: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⑤通过对比朗读,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重要性,从景物能触发到情感。
萤火虫代表的是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作者从视觉、听觉等写出了海上的柔美、静谧和奇妙,营造出童话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感受到了一种朦胧的美、梦幻的美。
⑥引入原文,激发情感。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预设:通过奔跑的巨人,引导学生感受那是作者理想的写照。
(2)聚焦其他段落,体验想象的乐趣。
①引导学生发现第1、2自然段的星空的样子。
②通过家乡密密麻麻的星空和在南京星群密布的蓝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在家乡的庭院,我最爱看密密麻麻的星星,让我想到了
在南京的时候,看到星群密布的蓝天,我想到了
③交流想象的画面。可以想到母亲、想到亲人、想到故乡的事、想到梦想……
④朗读画面。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预设: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情感会慢慢发生变化。
2.再次朗读三幅画面,升华情感。
第一次:“从前……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对家乡及母亲的依恋之情。
第二次:“三年前·……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对光明的向往。
第三次:“深蓝色的天空里……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对理想的追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总结:
作者在课文里写的是三次看繁星的感受,是为了表达他对星空的酷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想的追求。
2.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想象。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渐渐地,我仿佛看见 ,我仿佛听见
,我觉得 。
3.拓展:
其实,我们看过自然界许多事物,像太阳、月亮、大海,等等,看了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样那样的感受。我们可以用刚学到的作家写事物的方法再进行一次语文活动,“看大海(月亮、太阳、蓝天……)”看谁写得快,写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