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
3.理解“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作用。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 作者作品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顾颉刚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曾校点清代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这本书很薄,他却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几个月才校点完,由此,他知道了辨伪的必要性,发起编辑《辨伪丛刊》,同时决心要从“辨伪书”到“辨伪史”。顾颉刚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字,他的一生几乎都与“怀疑”相伴,并以此为基础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掌握基础知识】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并规范书写。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2. 词语解释。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3.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 ,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答案:顾颉刚
【初步感知文本】
1.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
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探究重点难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冶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两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递进
3.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4.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
内容上:“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出本段的论点。
5.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第4段举对“古代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说法的追问这两个例子,具体论述了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浅显易懂。
(2)第6段举戴震幼时追问《大学章句》的事例,具体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岀来的”,同时表明了发问求解的重要性,从而进步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
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严密。
6.试举出文中的一些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使论证更有力。
(3)第6段引用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拓展延伸】
下列关于怀疑的材料,你认为它们可用来作为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4.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5.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答案:1.道理论据 2.道理论据 3.事实论据 4.事实论据 5.道理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