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14: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彩。
3.学习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品味杂文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简单的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驳论文在教科书中还是首次接触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驳论文的知识和驳论方法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篇文章语言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读起来富有鼓动性。学生对于新文体、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因而,这阶段的学生喜欢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一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邂逅历史——导入
师:风云流转,世事沧桑。站在近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镜头前,用历史的长镜去端详今天,用世界的广镜去俯瞰今天,或许我们能更深沉地理解中国的屈辱与梦想、跋涉与执着。在开课前我想先请大家观看这样一段视频:
【看视频:九一八事变】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但,在当年那国家危亡之时刻,当权者、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课件展示三:蒋介石言论、《大公报》社论】
师:看,在这国家危亡之时刻,当权者、引导舆论导向的新闻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于是,一帮恬不知耻、后而不勇、衰而不争的人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板书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亡国先亡心,这一悲观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国将不国的阴影。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凭着一个文人的良知,拖着病体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战斗檄文。
【板书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二、欣赏名篇——读文
(一)读文,析题目。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什么人说的?对敌人的这个观点,你们赞同吗?为什么?
2.题目中的“吗”字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气?
(二)读文,理结构。
1.敌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人家也是有依据的,有谁能把这依据找出来?
2.这些论据能支撑他的论点吗?
3.鲁迅先生的论点、论据各是什么?
4.一开始我们有一个遗留问题:题目中的“吗”字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气?
5.答案是什么?一起读一读,读准语气。
6.对于这个问题,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答案?
7.这句话是文章中的哪句话?一起读一读,读准重音。
8.鲁迅先生在自信力的问题上既然有自己的观点,论据又如此的充分,干吗不一开篇就提出来,而是把敌人的错误论点摆在前面呢?
9.这种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分应属于什么?
10.根据这篇课文大家能不能总结出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呢?(生讨论)
小结:1.驳论文结构:
树靶子(摆敌论论点)、打靶子(驳敌论论据)、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
2.驳论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读文,赏语言。
【出示课件九】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学生思考,标画文中的重点句,做批注,教师巡视。
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指名生答,并反复尝试朗读出作者的感情。
三、课外延读——拓展
这篇文章,题目巧,结构好,语言妙。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推荐大家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另外两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
四、直面时政——省己
出示两组图片:
1.【课件展示十一: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图片,最后定格在阅兵雄姿】→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
【板书三:自信】
2.【课件展示十:时政有代表性的图片,最后定格在中国绝不退让】→中国人当自强!
【板书四:爱国】
小结:
数百年间,中国谱写了一曲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壮美史诗。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渴望倾听中国。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渴望走近中国。
五、掩卷深思——结语
(配乐:《红旗飘飘》)
马云曾在2015浙商大会时说他最讨厌一种人:说中国坏话的人。(正如本文中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那些人)他说:“你所站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明亮,中国便不会黑暗!”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做一个有担当的少年人吧! 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诵文章的第七段,用琅琅的读书声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师生齐诵):【课件展示十三】
结束语:
读罢此文,我们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 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
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地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鲁迅的文章年代久远、用笔隐晦、寓意深刻,向来学生解读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悟,从而把握住文章的重点,并且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采用了重点讲解兼引导的方法,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