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例题与讲解:第三章3.1 从算式到方程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例题与讲解:第三章3.1 从算式到方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11-06 21: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 从算式到方程
1.方程
(1)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理解:
①方程是等式的一种,它可以看作由两个式子组成,等号的左右各1个,它区别于等式的最大特点是式子中含有未知数;
②方程的种类较多,形式也不一样.如:x+2y=0,3x2-2x=4,5x=0,=6,…,都是方程.
解技巧 方程的辨别 判断是否是方程要抓住两点:①首先是一个等式,②式子中含有字母表示的未知数.
【例1】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
(1)-2+5=3(  );(2)3x-1=7(  );
(3)m=0(  );(4)x>3(  );
(5)x+y=8(  );
(6)2x2-5x+1=0(  );
(7)2a+b(  );
(8)+7=6x+4(  ).
解析:(1)是等式不含未知数,不是;(4)不是等式;(7)不是等式,其余都是.
答案:(1)× (2)√ (3)√ (4)× (5)√ (6)√ (7)× (8)√
2.一元一次方程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等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特点:
①是整式方程,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次数是1.
在整式方程中,元是指的未知数,几元就是有几个未知数,次是指的未知项的次数,几次就是未知项的次数.
【例2-1】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23-x=-7:(2)2a-b=3;
(3)y+3=6y-9;(4)x2=1;
(5)y-4=y.
分析:(2)(4)不是,(2)中含有两个未知数,(4)中虽含有一个未知数,但未知数的次数不是1.
解:(1)(3)(5)是,(2)(4)不是.
【例2-2】 若方程3xa-4=5(a已知,x未知)是一元一次方程,则a等于(  ).
A.任意有理数 B.0
C.1 D.0或1
解析: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的次数就是1,即a=1,故选C.
答案:C
3.方程的解
(1)定义:能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注意:有些方程的解只有1个,有些则有多个,也有些可能一个也没有.
(2)解方程: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解方程.
(3)方程解的检验方法:要检验某个值是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方程的解,就是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看能否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相等就是方程的解,不相等则不是.
【例3】 x=2是下列方程____的解.(  ).
A.2x=6
B.(x-3)(x+2)=0
C.x2=3
D.3x-6=0
解析:把x=2分别代入四个方程检验,只有方程3x-6=0左右两边相等,故选D.
答案:D
4.等式的性质1
(1)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表示:如果a=b,那么a±c=b±c.
(3)注意:①等式性质运用的前提必须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所加或减的数(式子)必须相等.
③同加或同减后的式子的结果相等,即左右两边仍相等,但原式的左右两边的值与变化后式子的值相比较都已改变,不再相等(加或减0除外).
【例4】 如果m=n,那么下列各式:①m-3=n+3;②m-=n-;③2m=m+n;④m-n=0,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①不正确,左边减3,右边加3,所以结果不相等;②、③、④正确,左右分别是同减、同加m,同减n,所以仍然相等,故选C.
答案:C
5.等式的性质2
(1)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2)表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
(3)注意: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后,等式的结果仍相等,但原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的值已变化,所以已不等于原式的值,因此不能连等.同往天平里添加砝码一样,虽仍然平衡,但左右两个托盘中砝码数量已变化.
谈重点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是等式变形的基础,是解决等式问题的依据,也是解方程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例5】 填空:
(1)在等式-5x=5y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x=-y;
(2)在等式-x=4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x=__________;
(3)如果-x=-2y,那么x=__________,是等式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的.
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2回答.
答案:(1)除以-5 (2)乘以-3或除以- -12 (3)8y 乘以-4或除以-
6.方程解的验证方法
能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所以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就是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等号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方程的解 对于不同的方程,解的情况也不一样,只要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所有未知数的值都是方程的解.
【例6】 检验下列数值哪些是方程x2+2x=3x的解.
(1)x=-1;(2)x=0;(3)x=1;(4)x=2.
分析:把(1)x=-1,(2)x=0,(3)x=1,(4)x=2分别代入原方程中,计算观察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解:(1)把x=-1代入方程,左边=(-1 ( http: / / www.21cnjy.com ))2+2×(-1)=-1,右边=3×(-1)=-3,左边≠右边,所以x=-1不是原方程的解;(2)把x=0代入方程,左边=02+2×0=0,右边=3×0=0,左边=右边,所以x=0是原方程的解;同样可得,x=1是方程的解,x=2不是方程的解.
7.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也是等式,所以等式的性质也可以应用于方程中的变形,根据等式的性质1,2可以将一个方程,经过变形最后化成x=a(a是常数)的形式,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如:求方程-x-5=4的解,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1,左右两边都加5(或减-5),可以得到-x=9,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左右两边同时乘以-3eq \b\lc\(\rc\)()式子变为x=-27,由此可以求出方程的解为x=-27.
谈重点 等式性质的重要性 等式的性质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解方程的理论依据和基础,随着进一步的学习,等式性质在解方程中应用更多,也不断变化.
【例7】 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2)-5x=20;(3)-x-5=4;
(4)6x=4x-3.
分析:运用等式的性质1,通过加减可以将方程左边的常数项消掉,运用等式的性质2,可以将方程化为x=a的形式,解出方程.
解:(1)把方程两边都减7,得x+7-7=26-7,
∴x=19.
(2)方程两边除以-5,得-5x÷(-5)=20÷(-5),
∴x=-4.
(3)方程两边都加5,得-x-5+5=4+5,化简,得-x=9,两边都乘以-3,得-x×(-3)=9×(-3),
∴x=-27.
(4)方程两边都加-4x,得6x-4x=4x-3-4x,化简,得2x=-3,两边都除以2,得2x÷2=-3÷2,
∴x=-.
8.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应用分类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对于它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主要有两类:
(1)判定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一般给出一些方程,判断或选择其中的一元一次方程.
(2)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判断方程中未知指数或未知系数的值的情况,如:已知2xm-1+5=0是一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等.
解技巧 解决方程的有关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念问题的方法技巧 第(1)类题目应抓住方程特点:次数是1次,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来判定;第(2)类题目首先在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前提下,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特定的特点,得出未知指数为1,同时所有次数不是1的项不存在,即系数为0,同时要注意次数为1的未知数的系数和不能为0.
【例8-1】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x+3=y+2       B.x+3=3-x
C.=1 D.x2=1
解析:A中含有两个未知数,C不是整式方程,D中未知数的次数不是1,只有B是,故选B.
答案:B
【例8-2】 填空:
(1)xk+1+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__;
(2)2x|k|+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__;
(3)(k+1)x|k|+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__;
(4)(k+2)x2+kx+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____.
解析:(1)因为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未知数x的次数只能是1,即k+1=1,所以k=0.(2)因为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所以未知数x的次数是1,所以|k|=1,所以k=±1.(3)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既要满足|k|=1,又要满足k+1≠0,所以k=1.(4)因为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而(k+2)x2这项次数是2,所以不能存在,系数为0,即k+2=0,所以k=-2.
答案:(1)0 (2)±1 (3)1 (4)-2
9.等式性质运用拓展
等式除了我们所学的2个性质以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性质:
等式的传递性,有时称作等量代换: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性质在几何的证明中经常使用;
等式的对称性:如果-5=x,那么x=-5,这在解方程或等式变形中也常用,可起到简化计算过程的作用.如:解方程5=3x-1时,我们可以将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1,得6=3x,两边同除以3,得2=x,即x=2.
因为等式的性质有很多,因而有时把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两个性质称为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些性质共同构成了等式变形的基础,并渗透在等式的各个变化过程中,互相结合,应用也很广泛.
【例9-1】 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若x=y,则x-a=y+a B.若-x=,x=y,则y=-
C.若ac2=bc2,则a=b D.若x=y,则=
解析:A错误,两边所加的数不等,C、D分别是两边同时除以c2和a+2,但c2和a+2可能等于0,因而不正确,只有B正确,故选B.
答案:B
【例9-2】 判断:(1)若=,则=(  );
(2)若x=y,则=(  ).
解析:(1)正确,因为既然式子成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c≠0,所以同时除以c,等式仍然成立;(2)不正确,等式两边同时除以a,a可以是0,所以等式不一定成立.
答案:(1)√ (2)×
10.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1)广泛性: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在数学中应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很广泛,像所有的公式,如:s=vt;S=πr2等;有些法则也可以用等式表示,如加法交换律:a+b=b+a;分配律:a(b+c)=ab+ac.
(2)作用:运用等式表示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量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反映了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并且能运用等式的性质通过等式变形的方法或解方程的形式,在已知某些数据的情况下,求出未知数据,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3)实质:大多都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往往与多多少、少多少、几倍、增加、减少等紧密联系.
【例10】 列等式表示下列关系:
(1)比x的一半少3的数是y的.
(2)比a的3倍大2的数等于a的4倍.
(3)两个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4)一种商品原价a元,按八折(即原价的80%)出售的售价是b元.
分析: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各量,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和、差、倍、分或相等关系列出等式.
解:(1)x-3=y;
(2)3a+2=4a;
(3)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那么(a+b)(a-b)=a2-b2;
(4)80%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