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17:0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七律.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导语导入
阅读第二单元导语,结合插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人文素养:
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语文要素:
1.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2.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4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
3.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猜猜人物
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不畏强权。
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力挽狂澜。
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时代背景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1935 年1月,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江西、福建、广东等十一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字词乐园
律诗 山崖
大渡河 铁索
巧记多音

mēng
(蒙骗)(发蒙)(蒙头转向)
méng
(启蒙)(蒙蔽)(蒙蒙细雨)
měng
(蒙古族)(内蒙古)(蒙古包)
天下起了蒙(méng)蒙细雨,我们在草原上走得蒙(mēng)头转向,急切地想找到一个蒙(měng)古包休息一会儿。
多音辨析
读“mēng”时,是“欺骗”的意思,如:蒙骗。
读“méng”时,是“没有知识,愚昧”的意思,如:蒙昧。
读“měng”时,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
朗读技巧
朗读时总体感情基调是铿锵激昂的,语气是富有变化的。
首联“不怕”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远征难”要放慢节奏,字字有力量,读出红军长征中困难重重;“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平淡的语气。读颔联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要用平淡的语气读。颈联第一句语气要欢快些,第二句语气要低沉些,读出“暖”与“寒”的对比关系。尾联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更喜”要读得重一些。
学会朗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自读检测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释解题目
七律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
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
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初读诗歌
这首诗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整体感知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领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只是很平常
诗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领悟诗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蜿蜒曲折,绵延不断
气势雄伟
诗意: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领悟诗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意: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领悟诗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课堂小结
初读诗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诗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在面对困难时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让人敬佩。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