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第三章 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
第三节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课程标准 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核心素 养目标 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掌握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综合思维)
探索
两地的景观为什么不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思考:
请思考两地景观差异主要受哪
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提示:从地貌、土壤、水文、植物等方面讨论
地区 撒哈拉沙漠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 终年炎热干燥,温差大,风力 作用强。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雨热同期
水文 河流稀少 河网密集
地貌 风沙地貌 广布 河流地貌广泛
发育
土壤 土壤贫瘠 水稻土,土壤肥沃
植被 热带荒漠 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
角马穿过马拉河
思考: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同一气候的不同特征影响自然景观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雨季)
5月下旬北移
雨带北移
塞伦盖蒂进入旱季
草木枯黄,动物北迁
10月前后南移
雨带南移
塞伦盖蒂进入
雨季
草木茂盛,
动物回迁
植物、动物
导入新课
01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图
思考:
概括世界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说明原因。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
两极递减。
思考:
概括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说明原因。
“三多三少”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
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
内陆地区降水少;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由于地球各地水热组合存在差异,使地球上分布着复杂多样的气候。
一.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
辐射
大气
环流
海陆
位置
地形
洋流
下 垫 面
人类活动
思考:影响气候的
因素有哪些?
想一想:太阳辐射在地球表
面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一、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热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1).原因: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分布不均匀。
多
少
少
高
低
低
(2).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造成各地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纬度位置决定了获得太阳能的多少,
决定了一地基本的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
亚热带气候
温带气候
温带气候
亚热带气候
亚寒带气候
亚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
结论:直射获得热量多
多
少
少
热量带 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思考:非洲大陆的气候为什么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与非洲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关
非洲大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赤道穿过中部,所以气候分布具有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以澳大利亚为例
原因:从低纬到高纬获得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
思考:为什么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
——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低纬 高纬
水热
陆地 海洋
水热
促进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 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思考:大气环流是怎样影响气候的?
(1).作用:
想一想:副热带和温带的大陆
东西岸气候有什么不同?
(2).不同的大气环流
形成不同的气候。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冬雨夏干
雨热同期
分布规律 西岸 东岸
温带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终年温和湿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 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冬季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举例说明1: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大气环流: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大气环流:大部分地区位于35°N——60°N,全
年盛行西风,从海洋带 来大量湿润水汽;
地形:地形多为平原,山 脉呈东西走向,有利于
海洋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
增湿作用;
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 海岸线支离破碎,使海
洋影响深入内陆;
北大西洋暖流
西风
分析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为某自然带的分布地区,据此回答下题。
1.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洋流性质 D.地形地势
B
课堂反馈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下图为“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在模拟演示中,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如果甲地
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试分析甲地所在的
半球及气候类型(
A.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3.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纬度相当,但气候特征差
异很大,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下垫面 C.大气环流 D.人类
A
C
想一想:海陆差异表
现在那些方面?
3.下垫面因素:
——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⑴.海陆差异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温;
② 海陆水分差异→降水
由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减少
③气候:划分为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气候 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全年降水情况 降水季
节分配
大陆性气候 大 大 较少 变化大
海洋性气候 小 小 较多 比较均匀
想一想:比较三城市的
海洋性和大陆性特征
大陆性特征:吐鲁番>莫斯科>伦敦
海洋性特征:伦敦>莫斯科>吐鲁番
④海陆差异还形成大规模的季风环流,以及地方性的局部环流,如海陆风等,
同样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季风环流
海陆风
问题::为什么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
而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1.刚果盆地居于非洲大陆内陆,地形较封闭,大陆性强;
2.马来群岛岛屿为主,陆地面积小,周围海洋包围,海洋性强。
想一想:洋流在高低纬
之间有何调节作用?
(2).洋流
①.作用:在高低纬度间调节着热量和水分,
对所经地区的热量和降水有显著影响。
②.寒流和暖流的作用
寒流→降温减湿
暖流→增温增湿
澳大利亚西部沙漠
想一想:洋流对卑尔根和海参崴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参崴:千岛寒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且寒流对大气底层有冷却作用,不利于空气对流,降水偏少。
卑尔根:北大西洋暖流经过的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高,水汽含量多。
活动
秘鲁首都利马少雨多雾的原因
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气候干燥而温和,属热带沙漠气候。
多雾的重要原因:
秘鲁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成雾,而难以向上输送凝云致雨。
思考:观察高大山地的景观特点,说明其成因。
(3).地形
思考: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①影响温度
a.坡向影响气温
坡向:阳坡和阴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温度不同。
不同部位
阳坡气温高—水分少
阴坡气温低—水分多
祁连山阴阳脸
阳坡
阳坡
阴坡
阴坡
(3).地形
想一想: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
多少摄氏度?为什么气温会下降?
①影响温度
b.海拔高度影响气温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6°C/千米
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气温低
不同地形
山地、高原→气温低
平原、盆地→气温高
+原因:①受高处冷空气的影响;
②高处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较差
思考:泰山与济南的气温相差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山地与原各月气温(℃)的比较
②坡向影响降水
(3).地形
想一想:1.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有什么差异?
2.随着海拔的增加,山地迎风坡降水量有何
变化?
背风坡:下沉气流形成干燥的天气。
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信风+暖流+地形抬升
山地迎风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的变化:
少—多—少
思考:为什么A地降水多,
B地降水少?
提示:
A地地处安第斯山脉西侧盛行西风的迎风坡;
B地地处安第斯山脉侧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思考:日本东西部的降水差异及形
成的原因?
东南季风
西北季风
太平洋沿岸:
夏季降水较多。
原因;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日本海沿岸:
冬季降水(雪)较多。
原因: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时携带大量水汽;地处冬季风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案例分析:1.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远离赤道
为什么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信风+暖流+地形
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
降水增加;
③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1
案例分析:2.亚马孙地区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
气流,降水丰沛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大量水汽
亚马孙平原地势北、西、南三面高,东面向大西洋敞
开,利于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西侧受安第斯山脉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多地形雨。
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的轮廓使得该地区地
域辽阔。
活动
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狭
长地带的原因?
主要原因:
①常年受来自暖流上空的盛行西风的影响。
②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
拉山系逼近西海岸,阻挡了海洋水汽,使
西风气流难以深入大陆内部,只能局限在
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
③山脉西侧是西风气流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
高考真题再现
(2016 .Ⅰ卷 )37(1)某科考队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 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 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 6 示意勘察加 半岛的地形。
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 分)
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
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
②地形高差大,形成气 候垂直差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目前,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下图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和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2)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①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
②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
③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④沿岸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
伊赛克湖位于天山的封闭断陷盆地中,属于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面积6300多平方千米,湖泊平均水深278米,最深处达700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湖水,因而古称热海,湖水清澈澄碧,是中亚著名的高山疗养胜地,素有“上帝遗落的明珠”之称
(2)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
①位于西凤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
②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
结形成丰富的降雪;
③海拔高,气温低,降雪不易融化。
(1)比较伊赛克湖东岸和西岸年降水量的差异,
并分析原因。
差异:东侧降水多、西侧降水少。
原因:中纬西风把大西洋的水汽和伊塞克湖面蒸发
的水汽输送到湖区东侧,沿山地迎风坡爬升,水汽
凝结形成地形雨。
18、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冬半年,
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
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
夏半年
N渔场仍盛行西风,
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22分)
阿留申群岛位于白令海与北太平洋之间,由300多个小岛组成,形成年代较晚,火山活动频繁,属于北美科迪勒拉山系西部山脉的组成部分。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差小。植被以丛生的草甸、苔藓为主。每年1月份,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形成的阿留申低压,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的影响。下图示意阿留申群岛及其地理位置。
(1)分析阿留申群岛风大、雨多、四季温
差小的原因。(6分)
①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风力大;
②位于600N附近,西风与极地东风交汇,
多锋面雨、气旋雨;
③四面临海,海洋性强,四季温差小。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阿拉斯加东南部有一片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雨林(图),这里生长着高大茂密的铁
杉和云杉,林下是苔藓铺就的厚厚地毯;
分析阿拉斯加东南部温带雨林区降水量多
的原因。
①位于中纬西风带的大陆西岸,常年受来
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
②位于(海岸)山脉的迎风坡,遇地形阻挡气
流抬升,多地形雨,
③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4).其他因素
地表物质组成
反射率不同影响气温
(如:冰川—反射率高—气温低)
植被覆盖
裸地——温差大,干燥,风速大
覆盖地——温差小,湿润,风速小
地表物质反射率高低:
冰雪>裸地(岩石)/浅色土壤>草地>林地/深色土>水域/湿地
思考:1.地表物质组成如何影响气温?
2.地表物质中反射率最强的是什么?
想一想: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大气温度的?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向大气释放废热?
4.人类活动
(1)释放废热
→影响大气温度,产生“热岛效应”
火电厂的废热释放
①.人类在消耗能源(石油、煤
炭等)的过程中,将储存于地
球内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并将大量废热释放到大气中;
②.在各种电器设施(如空调等)
的使用中所产生的废热,也
被释放到大气中。
想一想:人类活动是
如何改变大气成分的?
⑵排放废气—.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温室效应”
人类向大气释放的各种废气,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还改变了大气成分的构成,进而改变了大气的热力性质,引起气候的变化。
二氧化碳
氟氯烃化合物
尘埃
云雾
增温
降温
工业废气排放
(3).改变下垫面性质
→局部地区气候变化→影响整个气候
思考:人类通过哪些途径
改变下垫面性质?这样
导致气候如何变化?
植树造林——绿洲效应
修建大型水库——湖泊效应
城市建设——热岛效应
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
人造尘埃——阳伞效应
人为释放热量——火炉效应
活 动
上海的“热岛”效应
思考:1.分析热岛环流的形成原因
城市人口稠密,人们生产生活向大气释放大量的热量和废气。
城市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递的热量也多。
③城市绿地、森林和水体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活 动
上海的“热岛”效应
思考:2.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
(1)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和水体面积。
(2)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
(3)城市规划时注意加强城市通风,设置通
风廊道。
(4)减少人为热的排放。
(5)可呼吸地面代替柏油马路、水泥路面。
小结: 一.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下垫面性质
释放废热→影响大气温度
人类活动 排放废气—.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面性质
海陆分布
海拔影响气温
地形 坡向影响气温——阳坡与阴坡
坡向 影响降水—迎风坡与背风坡
洋流
地表物质组成(岩石、土壤、水面、冰雪和植被)等
02.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二、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想一想:什么叫自然地理景观?
1.自然地理景观
(1).概念:是一个地方所呈现的自然风景或景色,包括植物和动物 、地表形态、
土壤类型、河湖特征等方面。
(2).形成因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自
然地理要素综合 作用下形成的。
2.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想一想:骆驼刺根
系发达有何作用?
(1).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影响植物的气候要素: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温度、水分和大气成分;
骆驼刺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株高仅30~80厘米,而根系则深达10米以上,发达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帮助自身吸收更多的水分。
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
生长好,年轮宽
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
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长时间定向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叶
(1)宽大——加大蒸发,光合作用强
(2)有腊质——反射阳光,减少蒸发
(3)光滑无绒毛,坚硬——加大蒸发
(4)厚(革质),肉质——储水抗旱,保温
(5)叶小、刺状、针状——减少蒸发、防寒
(6)有茸毛——减少蒸发,抗灼热
(7)落叶——防寒,减少蒸发
茎
(1)粗大——储水
(2)不对称——向阳或顺风
(3)树皮厚且结实——防蒸发
(4)矮小——抗风耐寒
(2).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①.气候的地区差异
这里终年高温,干湿季
明显,草原广阔。
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植
被四季常绿,高大茂密
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这里终年酷寒、干燥、烈风
思考: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主要由什么引起的?
全年温和多雨,阴雨天气多,热量、光照不足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景观
寒带苔原气候区景观
全年寒冷干燥,水热条件差
无植被或植被稀疏
地中海气候区景观
夏季炎热干燥;
树木叶片厚而硬
春夏展叶开花,秋冬落叶
气/风1带对气候
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不同的水热条件,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1:撒哈拉沙漠
形成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少雨
温差大
风力作用强
风沙地貌广布
植被稀少
荒漠景观
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空气极为干燥,风沙地貌广布,河流稀少。
这里只有少数耐干旱的植物生存,形成荒漠景观。
气候与自然景观
例2:我国南方地区
形成
我国南方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降水丰富
常绿阔叶林景观
流水作用强
河流地貌发育
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相近的我国南方地区,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降水丰富,河网密集,流水作用强,河流地貌广泛发育。这里植被繁茂,形成常绿阔叶林景观。
气候与自然景观
例3:非洲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草木枯黄
动物迁走
旱季
雨季
草木茂盛
动物迁来
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均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由于赤道低压带的季节移动,每年5月中下旬,雨带向北移动,塞伦盖蒂地区进入旱季而其北侧的马萨伊马拉会延迟进入旱季,食草动物便追随降水由南往北迁徙到马萨伊马拉;
每年10月前后,塞伦盖蒂重返雨季,由于草原面积较小的马萨伊马拉无法提供长期的食物,食草动物便回迁到塞伦盖蒂。
气候与自然景观
②.气候的季节变化→
自然地理景观的时间差异
思考:.观察北京师范大学校
园植物的四季有哪些变化。
春季:华北地区气温回升,植物始发新芽,叶片小,稀疏。
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快速生长,枝繁叶茂。
秋季:气温下降,热量条件逐渐变差,降水减少,植物叶片开始变黄,并逐渐出现落叶。
冬季:气温进一步下降至0°C以下,并有降雪天气,寒冷使得大部分植被叶片全部掉落,
以此保护植物安全越冬。
(3).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相一致
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非洲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与气候
类型的分布规律大致相同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气候影响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植被景观
温带草原
(4).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全球变暖
只能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植物的生长范围向高纬扩散
原来的亚热带景观可能会变成热带景观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洼地被淹没
雪线、林线升高。
思考:全球变暖引起
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1
案例分析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猢狲木或酸瓠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分布于非洲的国家,树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被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雨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不同季节该树的生长状况)。
(1)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气候特点: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湿季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差异较大。
原因:①当旱季来临,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会迅速地落
光身上的叶子,保存体内水分,以保存生命;
②雨季来临后,便依靠自身松软的木质,拼命地吸
水贮存在树干内。此时身躯已完全代替了根系的
吸水作用。
1
案例分析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猢狲木或酸瓠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分布于非洲的国家,树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被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雨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不同季节该树的生长状况)。
(2)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其属于落叶乔木,分析其原因。
干季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保存体内水分,
故落叶。
(3)猴面包树的特点:
①树干粗壮、木质疏松,利于储水;
②耐旱力极强、耐高温干旱
案例研究
“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的图文资料
想一想:中国野象分布的变迁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野象在中国东部的分布北界示意
西双版纳地区的野象
①.中国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
温暖期短、温暖程度低
中国气温变化曲线
②.中国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中国气候总体有变冷趋势
③.气候影响植被分布与种类,影响动物的栖息地与生活习性,
气候的变化影响动物的分布
课堂小结
3.3 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1.自然地理景观的形态和内在结构
2.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
3.自然地理景观的分布规律
4.自然地理景观的变化
随堂训练
下图为30°N~40°N之间的海陆分布简图。读图完成1~2题。
5.图中②陆地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近不同 B.纬度高低不同
C.热量条件不同 D.大气环流不同
6.当①海岸附近地区降水量达一年中最小时( )
A.②陆地东岸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④处小麦正处于生长旺季
C.③海洋上副热带高气压西进北移
D.由⑤向①海域船舶逆水行驶
.D
C
高考真题再现
(2017.全国)右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B.
D
A
作业题
1. 根据给出的材料和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植被分布有何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特点:植被分布呈现垂直变化的特点。
从山麓地带的森林景观,随海拔升高逐渐演变,依次出现灌木→草甸→荒漠→山顶的冰雪景观。
原因:该地区山地海拔高,热量和水分条件即
气候呈现垂直变化,
山麓地带热量充足,能够生长林林,至山顶热量和水分条件
都不足以生长植被, 从而使植被呈现垂直变化的特点。
作业题
1. 根据给出的材料和图片,完成下列各题。
(2)森林分布具有上限,实际上森林分布有时也会
出现下限。推测造成该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①逆温。在雪山和冰川分布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
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
山上气温高于山下气温的情况,从而出现森林分布
的下限。
②降水。在干旱地区一定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
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最大降雨带,
进而出现森林分布的下限.
③ 地下水和冻土。低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
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
④焚风。山地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原本湿润的
风越过山顶下沉后变得又干又热,不适宜森林生长,
因此出现森林分布的下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世界上种植咖啡豆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分布:分布于南北纬25°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区域。
主产区: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
主产国: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埃塞俄比亚;
科特迪瓦、印尼、乌干达、印度、菲律宾、越南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分析咖啡豆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
①气候是咖啡豆种植的决定性因素,咖啡树只适合生长在热带
或亚热带,南北纬25°之间地带,最适合栽植咖啡;
②咖啡树最理想的种植条件:温度介于15° C~25 °C之间,
年降水量为1500——2000mm,同时其降水时间要能配合咖
啡树的开花周期。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随着气候的变暖,可能会有哪些区域成为新的适宜生长咖啡豆的地方?
由于咖啡树已经适应了特定的气候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北纬25°两侧的地区热量条件变好,可能成为新的适宜生长咖啡豆的地方。
3. 根据图文资料,说出各自然带风化壳厚度的分布有何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风化作用就是使岩石原地受到破坏,
留在原地的残留物就是风化壳,风
化作用越强,风化壳越厚。
图中风化壳的厚度:温带森林带大于
温带草原带,热带森林带大于热带草原带。
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风化作用越强,风化壳越厚。风化壳的发
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被量这三个因素
都呈正相关。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