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实验中学2014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014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倡导“正能量”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御史大夫 B.刺史 C.中正 D.通判
2.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 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3. 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筑 D.科举制
4.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5.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秦简的记载 C.民间的传说 D.史家的学术观点
6. “一尧二舜夏__周,春秋战国战不休,__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__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__明清。”按照朝代的更替顺序,文中空缺处应该是:
A. 商、西汉、隋朝、唐 B. 秦、东汉、北宋、元
C. 商、秦汉、隋唐、元 D.禹、东周、北魏、汉
7.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
8.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四合院复杂的构造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9.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三冗局面”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0.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兵部出兵 C、交门下省审议 D、交尚书省处理
11.某旅游景点介绍中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12.右图是成龙主演的电影《十二生肖》的剧照,成龙扮演的杰克为领取国际文物贩子开出的巨额奖金,四处寻找“圆明园”十二生肖中失散的最后四个兽首。影片中所涉及的兽首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3. 与下面两幅地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朝代是
A.秦、西汉 B.唐、元 C.秦、唐 D. 西汉、元
14.《史记》记载,周武王分封诸侯,“……而师尚父(姜尚)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据此判断材料所反映的西周分封的对象有
①功臣 ②殷商降族 ③同姓亲族 ④帝王后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一种毒品)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贸易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情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的确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中法战争 D. 鸦片战争
16.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形成贵族内部森严等级
17.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下列各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朝廷”的是
A. 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 支付高额赔款
C. 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外国进驻 D. 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18.德国与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证明了
A. 三国是同盟国 B. 列强维护中国的主权
C. 列强之间的关系是既争夺又勾结 D. 日本已经独霸中国
19.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⑤宋设参知政事、三司、枢密院 ⑥唐朝在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③⑤
2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1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A.永安建制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提出《资政新篇》
22. 右图对话最早可能发生于何时
A.秦始皇 B.明太祖
C.明成祖 D.雍正帝
23.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经济发展史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24.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25.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26.1938年1月1日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演说“我们要求的是最后的胜利,必须要长时间的抗战。……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此次国府迁渝,就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决心……从抗战中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材料反映了
A.国民政府由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 B.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战
C.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的要求 D.国民政府己失去了抗战的信心
27. 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其主要政策和措施不包括
A.在西南等地区“改土归流” B.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C.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等部分地区 D.设理藩院管边疆民族事务
28.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29. 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西汉 B.唐代 C.宋朝 D.明代
30.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安岳实验中学2014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答题处
1-5( ) 6-10( )11-15( )
16-20( )21-25( )26-30( )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1题15分,第2题12分,第3题13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过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四: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来抹杀”,而是“利泽长久”。(3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希望国民党方面新闻机关早日发表。郑重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
请回答:
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4分)
(2)中共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合作宣言”的?(2分)
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合作与抗战胜利之间的关系?(6分)
33.(13分)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九·一八”事变,当代国人仍需要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中国军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 ——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4月19日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7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 0月15日布告
材料三、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词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四、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国内舆论有何变化?(2分)
(3)据材料三、四,归纳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行动)。(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的措施带来怎样的后果?(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两个视角谈谈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的启示?(2分)
安岳实验中学2014级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CDAAB CCADC DBDCD BACCD CBAAC CCCCD
31.(15分)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4分)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4分)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4分)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也使文明古国的历史绵延不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3分)
33.(13分)
(1)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经济危机影响。(3分)
(2)变化:由主张反战裁军、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变为支持战争、为侵略辩护。(2分)
(3)政府:不抵抗;依赖国联解决。(2分)
民众:积极抗日;组织罢课、罢工;抵制日货;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等。(2分,任意两点)
后果:国土沦陷;民族危机加深。(2分)
(4)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争端,政府应承担起保土安民责任,对法西斯势力的退让和纵容必将自食其果。(2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