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17: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能背诵并默写全诗,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精练的语言,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悟诗人羁旅游子的孤寂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作者介绍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作者介绍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文学链接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背景介绍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秋风
形容悲伤到极点
逐句赏析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感知诗词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老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出现了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感知诗词
重点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写作特色——白描
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写作特色——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对比映衬。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衬出环境的幽静。这首小令还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寄托无形、抽象的凄苦愁思。
艺术手法
结构梳理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 。
随堂练习
B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元曲描写了秋天黄昏天涯游子奔走他乡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温馨明净的生活情景,反衬了游子的思乡之悲。
C.夕阳西下,渲染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为游子行走他乡创设了场景。
D.这首元曲都在写景,没有一句抒情的句子。
随堂练习
D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