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 程 标 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定位区域位置,把握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综合分析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及影响(综合思维)
分析实例,评价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特点,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1
探索
村名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思考:1.为什么大同市的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
说明大同市的地形特点。
大同市位于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地形特点是千沟
万壑、支离破碎/地形破碎、沟壑纵横
2.大同市的村名与哪些自然地理要素有关?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提示:因为大同市位于黄土高原区,黄土高原地貌具有不稳定性;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等自然原因,导致黄土高原易受流水侵蚀,形成千沟万壑、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1
“生物圈2号”实验为何失败?
1991年9月26日在美国亚利桑那沙漠里占地1·5万平方米的全封闭式人工模拟生态系统,只有阳光可以照射进去,包括9种不同的生态类型:热带雨林、灌木林、草地、淡水沼泽、海水湿地、沙漠、深海(珊瑚礁等)、农田、楼房(包含人工风雨装置),引进物种3800多个、有4男4女住进,希望在这里可以获得(产生)足够的食物、水和空气,供这8位科学家生活2年。
进驻后几个月开始到一年多后,氧含量从21%下降到14%,CO2和CO猛增,除藤本植物外,所有靠花粉传播的植物死亡,昆虫中除白蚁蝗虫外基本死亡,实验证明人类目前没有能力模拟出一个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咸海为什么会急剧萎缩?
目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01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
情景导入:
根据诗句与图片信息,说出具有直接关联性的地理要素。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闲坐竹林里,
淡泊寻常心。
1
根据诗句与图片信息,说出具有直接关联性的地理要素。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
根据诗句与图片信息,说出具有直接关联性的地理要素。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1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由
哪些自然要素组成的?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由大气(气候)、地貌(岩石)、水文、生物、土壤等构成
水文
生物
气候
生物
地貌
土壤
地形(地貌)
植物(生物)
大气(水汽)
河流(水文)
土壤(风化)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
1
思考:气候在自然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
提供光、热、水
气候是较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气环流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循环和地表的热量平衡。
1
自然地理要素—地貌
思考: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
和演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地貌: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自然地
理要素,使它们发生不同的反应和变化;
另一方面地貌又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
1
自然地理要素—水文
思考:水文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
和演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提供水分
各种水文过程是自然
界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1
自然地理要素—土壤
提供有机质
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思考: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
和演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1
自然地理要素—生物
思考: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
和演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动物的存在使自然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加充分,物质循环的速度更快;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井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落在有机物质中,使无机界和有机界成为一个整体,保证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发展。
水文
土壤
气候
地貌
涵养水源,使河流流速减慢
保持水土
增加空气湿度,减小
温差,调节气候
保护地表形态
提供水分
提供有机质
提供水、光、热
提供场所
生物
生物
生物
生物
1
1
1
1
生物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1
阅 读
古代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
殷代甲骨文中的天气符号
1
2.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或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思考:自然地理各要素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稀少
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多为内流河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风力作用强烈,多风蚀风积地貌
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植被稀少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
1
1
1
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案例1】浑善达克沙地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气候湿热
植物生长茂盛
动植物种类繁多
河流水量大
河网密布
生物循环快
土壤肥力低
流水地貌
1
1
1
1
热带雨林气候中五大要素的关联性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地表水丰富
河流众多
大气
水文
生物
土壤
地貌
流水作用强烈
山、丘、盆、谷交错
红壤、黄壤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江南丘陵
1
1
问题:在南方地区湿润环境下,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
1
1
3.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
思考:如何实现自然界
物质与能量交换?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
自然界三大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输送
径流
蒸发(蒸腾)
降水
降水
蒸腾
水循环
植物
微生物
动物
环境
生物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示意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
1
自然环境物质间的循环
太阳能进入变成化学能
CO2进入植物
土壤中无机盐被吸收
落叶、个体死亡分解能量散失
土壤、岩石中水分蒸发、植物蒸腾
个体死亡物质回到土壤环境中
岩石风化给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大气降水进入土壤岩石、生物体
生物循环
上面的过程还可看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有机物质的连续合成与分解过程,这叫做生物循环。
1
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课堂反馈
岩石
大气
地貌
水
植物
土壤
大气
水文
岩石
土壤
植物
水分补给
水汽蒸发
水汽蒸发
水分补给
光合作用、
水分补给
蒸发蒸腾
提供有机质
固结成岩
提供成土母质、有机质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示意图
1
4.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
思考: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举例说明。
5.案例研究
【案例1】以地貌和气候为例
(1).地貌→影响气候
①海拔高度→影响气温
同一地点,地势越高,
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下降约0.6 ℃
1
②.坡向→影响气温
阳坡
阳坡
阴坡
阴坡
阴坡:气温低,蒸发弱,水分
充足,能生长森林。
阳坡: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蒸发
旺盛,水分不足,只能长草。
1
②坡向→影响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
而背风坡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空气。
迎风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少——多——少
1
小结:
①气温:
坡向:→阳坡和阴坡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温度不同。
海拔→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气温低。
②降水:
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
背风坡→下沉气流形成干燥的空气。
(1).地貌→影响气候
1
(2).气候→影响地貌
思考:气候对地貌产生哪些影响?
寒冷气候区:冰川是塑
造地貌的主要动力,
以冰川地貌为主:
湿润气候区:流水作用
为主要外力,流水地
貌广布。
干早气候区:风力强劲,以风沙地貌为主。
1
【案例2】.气候与生物的相互关系
思考:举例说明气候
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1).气候→影响生物
①光照、热量和水分、风→影响植物种类、分布及形态
②气候差异→动植物分布及特征
如 水热组合好→生物生长速度快;
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种类(森林、草原、荒漠);
光照→影响植物的个体形态(树木向阳一面枝繁叶茂)
风向→影响植物树冠的形态(如旗形树)
1
思考:沙漠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的自然环境,其根、
茎、叶具有什么特征? (骆驼刺 仙人掌)
①叶面缩小或呈针刺状、鳞片状或呈无叶→减
少水分蒸发;
②肉质茎或叶→贮存水分;
③有的茎叶被有茸毛→以抵抗灼热;
④植物发达根系→从深层土中吸收地下水分;
⑤茎短、坚硬和粗糙→以抗大风和水 分蒸腾等。
1
(2).生物→影响气候
思考:生物是怎样影响的?
①绿色植被或森林资源→调节气候,影响温度和湿度;
如森林减少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绿色植被增多,蒸腾作用增强,空气中湿度会增加;温度降低,昼夜温差减小。
②生物→对气候的适应
如:针叶林叶面缩小或呈针刺状、鳞片状或呈无叶→减少水分蒸发、抗寒抗旱
仙人掌肉质茎或叶→贮存水分
沙漠植物发达根系→从深层土中吸收地下水分;
沙漠植物茎短、坚硬和粗糙→以抗大风和水分蒸腾等
1
【案例3】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说出黑土和红壤哪个更肥沃?
黑土
红壤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形成有机质含量丰富
的肥沃黑土;
在湿热条件下,发育
肥力较低的酸性红壤。
降水: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水量大;
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热量: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
热量少,微生物活动慢,有机质分解少,土壤较肥沃。
风力: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
度快,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1
气候环境 对土壤的影响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多冻土。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阅 读
从自然地理要素到自然地理环境
德国地理学家洪堡
19 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洪堡把自然地理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实地考察,他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上和区域上的联系。根据对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分析,他论证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气候的关系;首创了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
的开端。
洪堡的贡献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从此,自然地理学由单一的、表象的、静态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
0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
思考:武汉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体现了什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思考:什么是自然
地理环境整体性?
1.概念:
指组成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1
2.整体性的表现
思考:地理环境整体性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
深居内陆
干旱
大陆性
地貌
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沙漠为主,风蚀风积地貌
植被
稀疏,少数耐旱植物
土壤
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水文
地表水贫乏,河流少,多内流河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1
流水侵蚀
高原面萎缩,演化为山地
山地侵蚀演化为丘陵
随着侵蚀的进行,进而演化为平原
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山地
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丘陵
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
土壤变厚,植被繁茂
大气湿度增加
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
自然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
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1
(2)“牵一发而动全身”
环境是一个整体
典例: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森林面
积减少
二氧化碳增多
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地下水咸化
物种灭绝或向极地迁徙或出现新物种
水文变化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地貌和土壤变化
土壤盐碱化
思考: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是怎样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1
典例:亚马孙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
①生物→森林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水文→下垫面反射率高,植被吸收太阳辐射量小,
植物根系减少;植被拦截径流能力减弱,水土流
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③地貌→沟谷纵横、岩石裸露、河口可能出现三角洲;
④土壤→土壤腐殖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⑤气候→森林蒸腾量减少;CO2浓度上升,气候变暖,
降水量减少等。
修建大坝
阻断水生生物联系
形成人工湖泊
草甸化或盐碱化
诱发地震
改变下游河流流速和流量
水资源
泥沙沉积
洪水灾害
时空调控
土壤
地下水
生物
岩石
地方气候
减少
减少
地下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
变得温和湿润
举例说明区域
内各自然地理要素
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活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水美、山青水秀。
今天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严重。
思考: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
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
砍伐森林
黄河下游地区的黄河大堤
活动
观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按照文中 黄河中游地区和黄河下游地区的案例,寻找其他的地区,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
黄河下游地区的黄河大堤
(3)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
思考: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
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
(3)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区域地理
环境的改变 即A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B区域。
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
河流上、中游水土流失
河流含沙量增加
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河床抬高
洪涝
地上河
河口形成三角洲
地下水位上升
土壤盐碱化
典例: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对下游和河口地区的影响
思考: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
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
(3)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区域地理环境
的改变 即A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B区域。
青藏高原隆起
东亚
南亚
中亚
西亚
黄土高原
引发并加强亚洲季风
亚洲太
平洋地区
物种丰富
生产量高
形成“干旱核心”
促使其形成
河口
向海延伸
黄河下游
地上河
河口三角洲
年轻的
处女地
思考:举例说明区域
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
如何相互作用的?
1
高考真题再现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
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
海的影响。(6分)
山脉隆起 ,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 ,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
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 ,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
泊向内陆湖演化。
一因多果
反映了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区域地理
环境的改变 即A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B区域。
1
3.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思考:自然环境的整体功
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什么是生产功能?其
生产过程是怎样的?
(1)生产功能
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差异: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
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
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坡度
差异
太阳辐射
水分条件
土壤肥力
风化物
粗细
生物类型差异
生物量
差异
生产功能差异
案例:坡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坡地蒸发旺盛,水源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生产功能弱,植被稀少
平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强,植被丰富
中国西北内陆
中国江淮地区
水文
地貌
气候
土壤
生物
气候湿热
河网密布
植被
茂密
土壤肥沃
冲积平原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气候
干旱
河流少
内流河
少数耐
旱植物
发育差
肥力低
风积
风蚀地貌
生产功能强
生产功能弱
1
1
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的差异明显。
1
1
1
2.平衡功能(稳定功能)
思考:什么是平衡功能?
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
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
环境拥有此功能.
途径:①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 ②海气相互作用
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1
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
把碳保存在植物和土壤中
途径1
海气相互作用
大气的CO2+海水中的钙=沉淀
途径2
(2).平衡功能:
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玲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1
活动
1
知能升华
解释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角度 解释原因
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垂真地城分异是著,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
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合生存的空间小;
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
气候与 食物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
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环境 ①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少;②全球气候变化。 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①缺少xxx(大型食肉动物),天敌少;
②受到xxx(大型食肉动物)等天敌的威胁。
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1.陆生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2.水生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角度 解释原因
生存空间 ①湖面(海面)广阔,生存空间大;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XXX洄游产卵。
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
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环境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淡)水鱼生存;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处,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②水草丰富,其它鱼类为xxx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活动 ①水质下降,污染加重;②过度捕捞
1
37.(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真题再现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
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①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
③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1
阅读
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
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下强烈隆升,从此改变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并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促进了青藏地区高寒环境的形成
高原隆升后,气温下降,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
1
2、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高原隆升后,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
并且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1
3、形成了我国地势特征,造成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
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喜马拉雅运动也导致了秦岭
的不断抬升,秦岭成为横亘第二级阶梯中部的高山屏障,也就造成了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
秦岭
淮河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1
4、增强了我国东部季风环流的影响
进入第四纪后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
半球的西风带中 ,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使蒙古形成冷高压,使印度次大陆形成热低压。
1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冬半年西风气流发生分支、绕流、汇合,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式。北支西风脊,加强西北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槽,促使副热带锋区的活动。高原东侧的我国西南区由于在背风部位,风速小,出现“死水区”,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隆起使西风气流产生分支绕流
南支西风槽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
北支西风脊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加强西北部冷空气偏北季风的势力。
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
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1
5.成为大江大河的源头
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大河的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湄公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
1
1.列举青藏高原隆起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用示意图表示。
巩固反馈:
青藏高原
隆起
地势高
降水稀少
草甸草原
牦牛
多冰川
多冻土
太阳辐射强
大气稀薄
气温低
大河源头
1南极点圈
应用:
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的气候特征
酷
寒
酷
寒
酷
寒
纬度高
海拔高
冰雪反射
西风漂流
酷
寒
气温低,空中水汽少
极地高气压带
干
燥
极地东风
冰雪表面摩擦力小
烈风
1南极点圈
结合图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①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使山
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化成温带大陆
性气候;
③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 制约东侧
河流流向,影响河流径流量;
④山脉东侧植被演化为草原、荒漠景观,
以耐旱植物为主;
⑤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
⑥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
广布;
南美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案例研究
思考: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秘鲁西海岸荒漠区的自然地
理环境特征。尝试用示意图表示其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1
比较内容 南美洲 非洲
地理位置 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邻地中海,南与南极洲隔洋相望。
纬度 赤道穿过南美洲北部,中低纬度地区面积大。 赤道横贯非洲中部,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大气环流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热带为主,大陆性不显著。 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分布,气候类型呈对称分布。
大陆形状 北宽南窄,像一个倒三角形。 大陆北宽南窄,像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
地貌结构 西部为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东南和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
地理环境整体特点 热带湿润区。
热带高原大陆。
2.从地理位置、纬度、大气环流、大陆形状以及地貌结构等方面比较南美洲与非洲大陆,
如果南美洲地理环境的整体特点是热带湿润,那么如何来概括非洲的地理环境整体特点
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部和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
1
课堂小结: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要素组成:
相互关系:
实现途径:
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
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概念: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整体性表现:②“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区域地
理环境的改变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案例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南美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习题演练
如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 ( )
①大气环流 ②海陆位置 ③地壳运动 ④地形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性 ④地理环境要素的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B
(2014·江苏地理)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
3.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
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D
1
作业题
1.读“世界古代文明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世界古代文明主要分布在什么纬度范围
中低纬度
(2)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主要受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的
影响 这些发祥地具有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因素
气候温和,河流中下游平原或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地名能够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归纳一下学
校附近的地名.并分析这些地名反映了怎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如: “x x 洼”反映地势低洼, “ x x 沟”反映该地位于山谷
或沟谷地区,“xx阳”反映该地位于山的南坡或水的北岸。
1
1
如果刚果盆地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
①生物→森林资源减少,物种多样性减少;
②水文→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含量增大;
③地貌→河口可能出现三角洲;
④土壤肥力下降;
⑤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等。
3.根据给出的图文材料,分析如果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