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
学校: 学校:
年/班: 年/班:
科目: 语文 章节: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主讲 助教: 龙兵引
课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时间
教材学情分析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与伙伴游玩,发现路旁的李树结李子多而冷静推断李子是苦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较短,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在前面学习《精卫填海》一文,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仍然还要注重朗读,以读促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目标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重难点 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主讲助教动作】
双师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揭题导入 主讲进入互动教室,打开发言权,助教配合主讲在所在班级欢迎主讲课堂老师学生,如学生们,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还有龙老师和四(2)班的同学们。给大家上课,互相打招呼。主讲老师将课堂导入与所班级一起开始上课,导入并板书课题,同时PPT投放。并学习生字。互动教师让学生就题回答问题。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2.教学生字。 3.学生齐读课题,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互动设计: 助教老师组织学生听讲,尝试自由读、有节奏的读。 助教老师组织学生与主动教室一起齐读、并指名读。 理解文意部分:助教老师组织学生听讲,借助注释理解文意,配合主讲教师指名回答。 互动教师组织学生理解第三句话的意思。 互动教师配合主讲教师指名回答问题。(连起来说文章意思,此必苦李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尝试背诵)
1、学生尝试读课文。 学生划停顿。 学习有节奏的读文言文。 指名读。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双师 教学 过程 设计 三、品读课文,结合注释讲故事
1.感悟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读注释,理解文意。 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一句? 抓住重点字“尝、诸”来理解第一句话。 抓住重点字“子、竞走、唯”来理解第二句话。看图,理解“多子折枝) 理解第三句。 抓住“信然”来理解第四句话。 2.理解文意。将四句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明白文中三个“之”的意思。 4.“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5.了解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得到什么启示? 6.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7.按原文填空,尝试背诵。 8.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你的家人听。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不足之处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