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红烛
闻一多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舒亶“画檐细雨偏红烛。疏星冷落排寒玉。”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咀嚼诗歌语言;
2、把握意象,体悟作者感情。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本文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对红烛的描述?
②用诗中原话说一说
“我读到了一支_________的红烛”
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 更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
咀嚼语言,品读精思
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血”字拉长音
语气坚定而有力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咀嚼语言,品读精思
咀嚼语言,品读精思
红烛为什么流泪?
红烛在泪水当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
诗的情感经历了几次变化?
优游涵泳,体悟情感
诗的情感经历了几次变化?
2抑
第4节
对红烛怜悯并殷殷寄语
3扬
第5-7节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
3抑
第8节
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
4扬
第9节
红烛精神的总结
2扬
第3节
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
1抑
第2节
1扬
第1节
赞叹红烛的“红”
困感于红烛的自焚
优游涵泳,体悟情感
优游涵泳,体悟情感
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否矛盾?
那人那时
1923年前后的中国
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人民正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产生了一批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时代弄潮儿
1923年前后的闻一多
面对“国势衰颓,国人视若无睹”,
甘愿“取冒不韪,起而抗之”。
赴美留学,主张文化国家主义,饱含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独在异乡,遭受歧视和屈辱,以诗歌奋起还击。
朱自清评价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
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
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
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
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
照亮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
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现代诗呢?
托物言志
拓展提高
新时代的红烛精神体现在哪里?
红烛精神之于今天:
是人民教师的自我燃烧,辛勤耕耘,栽成大木柱长天
是共产党员的固守初心,不负韶华,高擎党旗迎风展
是公安干警的一腔热血,只争朝夕,铸成警徽光闪闪
是医护人员的铮铮誓言,救死扶伤,直面疫情永向前
铭记这位乐观昂扬、为祖国不恤牺牲的闻一多!
努力争做“红烛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承人!
【齐声诵读,感悟升华 】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新诗代表作
《死水》
【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