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
工业地域联系
学习目标 1 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学习目标 2 了解工业联系的形式和各类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思考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会不会变化?发生变化可能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工艺流程
包装技术
冷藏保鲜技术
交通运输条件
自动化水平
信息通达度
环保
……
在19世纪以及20世纪早期,重工业基地大多数选择在煤田或铁矿附近。但近几十年来,一部分重工业基地却靠近海港城市。请从工业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9世纪以及20世纪早期,重工业大多数在煤炭或铁矿附近,可以降低运费,减少生产成本。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超级油轮、大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原料的运输成本,从国外运进原料,制成工业产品之后再运往国外,这样重工业基地就分布在了海港城市附近。
影响工业的环境生态因素
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
有关环境法规和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型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思考
环境是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的?
企业选址与当地环境保护力度也有很大关系。地区间环境保护力度不同,则选取的企业也不同。
不负责任的企业为谋取利润倾向于选取环境保护力度较小的地区。
对环境质量要求比较高的企业则倾向于选取环境保护力度高的地区以获得环境法规的有效保护。
课堂练习
读“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何关系
污染物排放量越小,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越高,反之越低。
(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由城市向乡镇转移,是否合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①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治污费用、对污染物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
②乡村地区治污费用低,治理要求低;
③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乡村。
课堂练习
污染
空气
污染
水源
固体废弃
物污染
水泥厂
酿造厂
发电厂
钢铁厂
化工厂—炼油厂
印染厂
造纸厂
电镀厂
皮革厂
工业的主要污染类型
讨论
污染型工业应该如何布局?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考虑风向
盛行风的下风向
盛行风垂直风向的郊外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考虑水源
远离河流
河流下游
远离城区、居民区、农田区
课堂练习
盛行风向
A
B
C
D
河流
某城市计划在A、B、C、D四处兴建化工厂、 钢铁厂、电视机装配厂、自来水厂,请根据影响区位因素作出相应选择,并说明理由。
自来水厂
电视机装配厂
化工厂
钢铁厂
铁路
总结
工业布局的原则
②环境要求高的工业:
布局在环境较洁净的地区
③污染程度不同的工业:
a、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分布在居民区内
b、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地区
C、重度污染的工业要远离城区
④不同污染型的工业:
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合理布局
①一般的工业:
考虑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
二、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一)工业联系
1、工业生产系统:
主要由原料投入、生产活动和产品产出三部分组成。
2、工业联系的类型
思考:图中各厂之间在哪些方面存在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联系
以中间的部门为参考,具有投入联系的部门成为上游工业,具有产出联系的部门成为下游工业。
采油
炼油
石化
原料投入
生产活动
产品产出
工业生产系统
生产链
形成“投入-产出”联系
上游工业
下游工业
(2)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有些工业没有生产上的联系,为了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课堂练习
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来看,在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 )
A.汽车厂 B.化纤厂 C.电视机厂
D.造船厂 E.机床厂
ADE
全球生产系统
有些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工业制成品的生产链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家的,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生产系统。
地方生产系统
有些粗加工工业或生产过程较单一的产品生产链可在同一个地方,即相关工业部门的企业聚集到一个具体区域,形成地方生产系统。
(二)工业转移和工业聚集
1、工业转移
(1)转移原因
由于各地区的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的差异及其各因素的发展变化,工业布局相应地会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
(2)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轨迹
1850
1880
1900
1930
1990
2010
(年)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东亚、拉丁美洲的
一些国家和地区
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
1851~1900年,英国→德国。
1879~1930年,德国→美国。
1950~1990年,美国→日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加工制造业→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1950
(3)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工资水平不 断提高 发
达
国
家
传统工业区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 展 中 国 家 工资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带。
(4)发达国家维持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
美国硅谷——信息技术产品
法国——高档化妆品
瑞士——名牌手表
日本——数码电子产品
德国——高级轿车
2、工业集聚
工业集聚就是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发生近距离集聚的现象。
(2)意义
(1)概念
工业集聚可以共用基础设施,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传统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
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聚集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3)集聚的两种情况
(3)集聚的两种情况
新兴产业集聚区
在生产上没有联系,是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
(三)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立了大量的开发区,独资引进或合资合作建设了为数众多的工业企业。
我国各地的“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现象,就反映了专业化产业区的特征。
课堂练习
1、工业地域形成的有利条件:
①生产分工越来越细;
②生产部门越来越复杂;
③生产工艺日益专业化和自动化;
④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正确选项是(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B
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