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识作者]
蒲松龄(1640- 1715),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18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71岁被补上岁贡生,一生穷愁潦倒,郁郁不得志。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大众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他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不仅集志怪传奇小说之大成,使短篇小说的艺术水平达到空前高度,而且同李杜诗、《红楼梦》等构成中国文学史上绵延不断的高峰。
主要作品: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简称《聊斋》,另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知常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这些简明而生动地道出了《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小说作者写什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创作规律
1、通过情节、环境及一系列手法塑造人物,通过人物表现主旨
2、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学习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检测字词,赏析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情节,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荒诞情节背后的象征寓意,挖掘小说主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体会作品对社会的深沉的批判。
一、厘清情节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围绕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知识链接: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答题格式一般为: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围绕线索概括
促织
情节 起止段 内容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情节 起止段 内容
序幕 第1段 朝廷征收促织,民不聊生
开端 第2段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苦不堪言
发展 3、4段 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喜出望外
高潮 5-7段 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化险为夷
结局 第8段 成名献促织,以促织富甲一方
尾声 第9段 作者评促织: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合作探究
成名之子魂化促织这一离奇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人是弱者,是促织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促织紧紧地掐住了人的脖子。
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力,宁愿自我否定,而魂化成一只促织。
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二、解读环境
找出文中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小说知识链接:
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2. 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3. 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4. 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合作探究
本文开头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年间,是不是表明作者只是在讲述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惜哉!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
三、归纳主旨
小说知识链接:
答题模式
通过叙述……的情节或对……的描写;揭示……的现象或反映人物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或揭示人性真善美、假丑恶,或揭露、批判、讽刺……的现实(或赞扬……),或告诉……的道理,或表达……的情感态度。
《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近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上行下效、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压迫的社会底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四)品读小说的细节描写
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对以上细节描写做赏析
归纳细节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2.铺垫渲染,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表现生活环境,暗示社会背景
4.画龙点睛,深化作品的主题
拓展探究
如何看待《促织》这个喜剧结局
作业
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一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