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张PPT)
第二章 ◆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2.1.4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程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目标 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岸,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曾经在很长
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然而,长江在此处持续向北发生偏移,西津
渡所在的南岸泥沙淤积,慢慢成了陆地(图226)。曾经喧嚣的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
它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
导入新课: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岸,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然而,长江在此处持续向北发生偏移,西津渡所在的南岸泥沙淤积,慢慢成了陆地(图226)。曾经喧嚣的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它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
思考:你知道长江岸线镇江段为什么会持续向北推移、镇江离长江越来越远吗
河水在凹岸侵蚀、凸岸持续堆积,长江镇江段南岸为凸岸,北岸为凹岸,南岸江滩淤涨,所以岸线不断向北推移 (江岸逐渐北移),导致西津渡、镇江逐渐远离长江南岸。
1965年1月的河岸
1965年3月的河岸
想一想:为什么河流主河道
越来越接近村落?
由于河流側蚀作用,而使河岸坍塌。
导入
新课:
人生如河
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而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当你遇到坎坷、挫折时,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你就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河流是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的
01. 河谷的演变
一.河流侵蚀地貌
思考
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一样吗
形成原因是什么?
一.河流侵蚀地貌
(1)初期—河流上游
侵蚀方式:河流上游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型谷
“V”型谷
V形沟谷的成因
在上游,河流流经地势陡峭的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河流向下侵蚀能力强,形成深而陡的V形谷。
思考
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一样吗
形成原因是什么?
(2)中期—河流中游
一.河流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河流中游下蚀减弱,以侧蚀为主。河道变弯,
河谷拓宽,形成U型谷。
“U”型谷
河流是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的
成因:河流中游,落差减小,流速减慢,下蚀和溯源侵蚀减弱,侧蚀增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汇流水量增加,河谷拓宽,河道弯曲,河
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形成“u”型谷。
河流流向
凹岸
-侵蚀
凸岸
-堆积
河谷发育的中期
A
B
1
1
1
1
A
B
VA〈VB
观察:哪一侧是河流的凹岸与河流的凸岸?怎样形成的?
凹岸
凸岸
凹岸流速快,侵蚀强,坡陡水深,堤岸将不断后退
凸岸流速慢,沉积作用、坡缓水浅,堤岸将不断前进
河流凹凸岸
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凹岸:侵蚀作用
凸岸:堆积作用
河漫滩
河流凸岸
河流凹岸
日本四国岛四万十川的凹岸和凸岸
思考
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一样吗
形成原因是什么?
一.河流侵蚀地貌
(3)成熟期—河流下游
“槽”型谷
侵蚀方式:下蚀、溯源侵蚀减弱,侧蚀加强
成因:河流下游,落差减小,水流缓慢,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增强,
向河谷两岸侵蚀,水量大,河谷展宽,呈宽浅的“槽”型谷。
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河床宽而浅,多槽形河谷。河谷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
“槽”型谷
河谷的演变
小结
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沟谷
降水、
冰雪
融水
汇聚
沟谷流水
下 蚀
溯源侵蚀
沟谷加深和延长
V字型峡谷
初 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U 型 河谷出现河湾
中 期
形成
侧蚀为主
槽型或 U 型河谷
成熟期
河谷
小结:一.河流侵蚀地貌
1.概念:河水对地表物质的破坏作用,包括流动河水的冲刷、溶解作用和携带
砂砾的磨蚀。
2.侵蚀的类型
河段 上游 上游 中游 下游
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侧蚀和堆积
对河流 的影响 河谷长度增加 河谷 加深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谷坡后退,河谷展宽,河道弯曲 谷坡后退,河谷展宽,呈宽浅的“槽”型谷
形成侵 蚀地貌 “V”型谷 如金沙江段 “U”型谷 如长江荆江河段 “槽”型谷
随堂演练
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5~6题。
5.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6.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7.下列景观分布于河流上游的是( )
A.“V”形谷 B.三角洲
C.冲积平原 D.海蚀崖
D
A
A
河谷堆积地貌
02
河流是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的
二.河流堆积地貌
思考:
1.图示区域冲积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哪些因素影响冲积扇的大小
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出山口地带或
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①泥沙含量;
②气候因素(或洪水大小);
③物质来源区、堆积区的地形起伏状况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
思考:洪积扇的位置在哪?
为什么会在此?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有何规律?
1、山前冲(洪)积扇——上游出山口(山前)
成因:季节性洪水或河流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流出山口,坡度变缓,河道
变得开阔,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搬运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
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宽广的洪积平原。
砾石(颗粒大)
粉砂(颗粒中)
黏土(颗粒小)
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从扇顶
到扇缘
地势: 逐渐降低(由高变低)
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下水: 由深变浅。
影响冲积扇大小的因素
①含沙量 ②流量、流速
利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是重要的农耕区。
山前洪积(冲积)扇
砾石(颗粒大)
粉砂(颗粒中)
黏土(颗粒小)
山前洪积(冲积)扇
典例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C
B
B
二.河流堆积地貌
思考:河漫滩的位置在哪?
为什么会在此?
2.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成因: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不断扩大并
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
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
分布:河流凸岸
随堂演练
河流阶地是指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被称为一缀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在正常情况下,阶地越高,年代越老。下图为黄河某段地质遗迹发育的河流阶地剖面图。
(1)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①河流中下游地势和缓,水流流速减
慢,导致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凸岸堆
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②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
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河口三角洲→入海(湖)口
二.河流堆积地貌
思考:三角洲的位置在哪?
泥沙 为什么会在此堆积?
成因:河流入海处,河道开阔,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搬运
能力下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随着沉积物的增加,堆积体不断向海洋扩展,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①多呈三角形,
②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
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思考:河口三角洲地
貌有什么特点?
湄公河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3.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①沙源—丰富的泥沙来源;
②河口地形——河口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③流速——流速缓慢,泥沙沉积;
④海潮顶托——入海口海潮顶托作用。
想一想:冲积扇与三角
洲有什么区别?
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区别
洪积扇(冲积扇) 三角洲
不同点 形成于山口处;由常年流水或暴发性洪流出山口时,泥沙、碎石堆积而成; 多分布在山区(山前)。 形成于河口处;由河流注入海洋或大湖时,泥沙沉积而成;多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临海)
相同点 均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015 课标全国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6、7题。
链接高考
6.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
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7.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D
B
链接高考
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①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泥沙不易沉积。
②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慢,易于
泥沙沉积,入海泥沙较少。
③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
失较轻,河流挟带泥沙较少。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及其附近地区等高线图。伊犁河(甲河)从南面注入巴尔喀什湖,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80%~90%,并在其河口处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河口三角洲,河口及沿岸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湿地。
与乙河相比,伊犁河湖口三角洲更明显,试解释其原因。
①伊犁河流量较大、搬运泥沙能力强;
②伊犁河有多条支流入湖,泥沙量大;
③河口地势较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
积较易沉积;
④乙河为时令河,流量小,携带泥沙的
能力较弱;
⑤乙河入湖处地势起伏较大,泥沙不易沉积。
【地理演变过程】
【2021福建】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图9)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
→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6分)
①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
入侵),原不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
②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
易淤积;
③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
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三.特殊河流地貌的形成
壶 穴
思考:壶穴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过程:
①河床基岩有裂隙发育,在流水侵蚀作用下,裂隙不断扩大;
②裂隙扩大形成小的凹坑;
③流水挟带砾石在凹坑内形成涡流;
④在涡流带动下,凹坑内壁不断被侵蚀磨圆,形成壶穴。
瀑布
思考: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瀑布有两个基本条件:
①河床有陡崖
②河床岩层有软岩层和硬岩层之分
瀑布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暂时介绍两种:
断层构造形成的瀑布(形成过程):
①地壳抬升,河床断裂错动,平坦河道发生隆
起和沉降,发育有断层、陡崖和裂谷,陡崖
两侧河床因位置变动产生了落差;
②断层下降一侧位于河流前进方向,由于落差
大,河水流经断层或陡崖地貌时,自然垂直地
从高空跌落形成瀑布。
.河床岩性软硬差异瀑布的形成过程(成因):
①河流从较坚硬的、抗蚀性强的岩层
流向较松软的岩层时,发生溯源侵蚀;
②松软岩层快速被侵蚀,河流坡度变陡,
落差增大;
③当河流不断切割和向下刨蚀松软岩
层时,就可能形成瀑布。见下图
随堂演练
位于太行山东南端的云台瀑布落差314米,为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该瀑布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有关。下图中甲、乙、丙为云台瀑布形成的不同阶段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台瀑布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甲一乙一丙 B.甲一丙- -乙 C.乙一甲一丙. D.乙一丙一甲
2.云台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有( )
①地壳抬升 ②地壳下降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重力崩塌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C
B
(2021.湖北1月八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瀑布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河床产生落差而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瀑布最终消失。下图示意我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天瀑”剖面及其形成过程。
(1)从内外力作用和岩性等方面,说出“云台天瀑”的形成条件。
①地壳间歇性抬升;
②流水下切(下蚀);
③下软上硬的岩层结构。
综合思维
(要素综合)
内力作用—地壳间歇性抬升
岩层性质—上部岩层较硬,下部岩层较软,上部岩层崩塌
外力作用—河流向下侵蚀和溯源侵蚀
不同角度设问
(2021.湖北1月八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瀑布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河床产生落差而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瀑布最终消失。下图示意我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天瀑”剖面及其形成过程。
(2)结合下图,分析“云台天瀑”的形成过程(8分)
①阶段,河流强烈下蚀,出现深切的河谷;
②阶段,溯源侵蚀增强,底部泥质灰岩性
质校软被侵蚀;
③阶段,上部灰岩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
下发生大规模崩塌;
④阶段,水流从高处亚直跌落,形成“云
台天瀑。
地理过程设问
瀑布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产生落差而形成。落差产生是关键
地壳间歇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河流阶地,河流落差加大,出现裂点
溯源侵蚀增强,底部较软岩层被侵蚀,上部岩层失去支撑而大规模崩塌,落差进一步增大,形成陡坎,水流垂直下流,形成瀑布
不同层次设问
河床落差变小,瀑布最终消失
瀑布形成后期,溯源侵蚀持续增强,上部岩层不断崩塌
瀑布向河流上游方向后退,高度变低
(3)若“云台天瀑”最终消失,试推测其原因(3分)
“云台天瀑”形成后,溯源侵蚀持续,上部岩层崩塌跌落,瀑布向河流上游方向后退,高度变低,落差变小,直至消失。
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
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側蚀或溯源侵蚀的侵蚀速度差异,其中侵蚀力强的低位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高位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高位河的下游便成为断头河。
思考:什么是河流袭夺现象?
袭夺后河流会产生什么现象?
袭夺前
袭夺后
高位河
溯源侵蚀
低位河
断头河
改向河
袭夺湾
袭夺河
河流袭夺现象
当高位河流入低位河时,高位河的下游便成为断头河,由于流量的减少,流速也会便慢。当高水位的河川注入低水位河川时,转折处成为不自然直角转弯称为抢水湾(或袭夺湾)。
河流袭夺条件:
两河距离近
分水岭两侧
的海拔差异大
溯源侵蚀强
岩性
袭夺
条件
河流袭夺后的地貌
袭夺河
断头河
改向河
袭夺湾
风 口
低位河
失去源水的高位河下游河段
高位河上游
被夺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易成跌水)
被袭夺的哑口处,保留冲积砾石或谷形
随堂演练
河流袭夺是指分水岭-坡的河流夺取另-坡的河流上游水系的现象,是河系发展的一种现象,如下面两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据图判断丙河流的支流乙夺取甲河流上游水系的主要原因是( )
A.溯源侵蚀
B.地壳抬升
C.侧向侵蚀
D.堆积作用
2.图中河流袭夺现象主要发生在
A.流量大的河流袭夺流量小的河流的地区
B.流程长的河流袭夺流程短的河流的地区
C.流速快的河流袭夺流速慢的河流的地区
D.低水位的河流袭夺高水位的河流的地区
A
D
蛇曲
河曲(曲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成因)
①河流进入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缓,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使河流弯曲;
②河流不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扩宽,河道呈“S”形弯曲,形成曲流(河曲/蛇曲)。
思考:河曲(曲流)地貌
是怎样形成的?
嵌入式蛇(河)曲的形成
①早期河流以侧蚀为主,凹岸侵蚀形成蛇曲,凸岸堆积形成平原地形;
②平原后经地壳持续抬升成为山地;
③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侵蚀基岩的能力加强,形成峡谷;
④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峡谷之中,形成“嵌入式”蛇曲。
思考:嵌入式蛇曲(曲流)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
你能根据实验和下图描述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吗?
牛轭湖的成因:
曲流达到一定程度,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牛扼湖的形成过程
思考: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①河道弯曲。地转偏向力使河流一岸受冲刷,河道发生摆动,逐渐变得弯曲;
②不断弯曲。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床底部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形成障碍,
使水流向凹岸偏移,凹岸不断侵蚀、河道越来越弯曲,形成河曲;
③截弯取直。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 河道发生自然“裁弯取直”;
④形成牛轭湖。裁弯取直后,河水从新河道通过,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
状似牛轭,故称为牛轭湖。
高考真题再现
【2018JS卷】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图13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积
C.减少上游来水量 D.缩短航运里程
2.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A.麋鹿保护区所在地 B.六合垸所在地
C.张智垸所在地 D.永合垸所在地
AD
BD
此河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
丁甲丙乙
【地理演变过程】
河流曲流大多发育在地表相对平坦、物质软硬适度的区域,其形状似希腊字母“Ω”,但在太行山崇山峻岭的峡谷中竟然也穿行着这种曲流。考察发现,地质史上太行山区曾经是平原,分布着许多河流,后期缓慢隆起形成高大山地。
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受到人类的干预越来越多,许多曲流景观正在消失。左图示意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上的曲流,右图示意分布在太行山区深邃峡谷中的曲流。
阐述镶嵌在太行山区峡谷中的曲流的形成过程。
平原曲流
地壳抬升
河流下切侵蚀
深切曲流
①太行山区在地质史上地形平缓,河流侧蚀形成曲流;
②后地壳缓慢抬升形成太行山,河流落差不断加大,河流
不断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原来的曲流形态保留在峡谷中。
河流阶地
思考:什么是河流阶地?
它是怎样形成的?
(1)概念: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
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如下图)。
(2)形成
主要是地壳运动经历多次间歇性抬升运动,由河流下切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①地壳抬升是间歇性的,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
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平坦面河漫滩;
②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原来的河
漫滩高出洪水位成为河谷两侧阶地;
③河流再次转为以侧蚀和沉积为主,地壳多次
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
河漫滩+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阶地
研究河流阶地的意义
阶地是农业发展、聚落选址、建筑布局、寻找
沉积矿床及研究地质活动等的理想或重要场所。
(1)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
(2)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
(3)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
(4)阶地往往与河流堆积作用有关,河流从上游
挟带的泥沙,含有多种重金属砂矿,如金、
锡在阶地堆积富集形成矿床。
(5)通过对河床两岸阶地岩层的研究,可以推测
该地的地质运动,如褶皱、断层等。
河流阶地
考点应用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河谷发育阶段由先到后的顺序,
正确的排列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
C
D
(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4~5题
2.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高考真题再现
【2018全国卷I】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6.A 7.A 8.D
河流阶地是沿河分布在洪水位以上的阶梯状地形。地壳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
地壳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如果这一过程多次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某河段的横剖面。据此完成1~13题。
1.形成最早的阶地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任一级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稳定—流水下切 B.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C.地壳下降—水位稳定 D.地壳抬升—水位稳定
(2016·浙江文综)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6~7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2020·山东济宁)阶地是由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因形成年代有早晚差异,同一河谷中往往出现不同阶地,右图为“我国某河流河口附近河谷剖面图”(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表示阶地级数)。该河流经过了从山前泥石流通道、到间歇性山区河流、再到现代平缓辫状河流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T3、T4 阶地形成时,该河流
A.侵蚀作用强,持续沉积 B.侵蚀作用强,间歇沉积
C.侵蚀作用弱,间歇沉积 D.侵蚀作用弱,持续沉积
4.与T3、T4阶地比较,图中T2阶地形成时
A.河流侵蚀作用增强 B.堆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C.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堆积物分选磨圆变差
B
C
粉细砂岩
游荡型河道与辫状水系
1.辫状水系
(1)含义:指发育在三角洲、冲积—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
河道经多次分汊和水流汇聚呈辫状的水系。
思考:什么是辫状水系?
它是怎样形成的?
(2)形成条件:
①流量不稳定(径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暴涨暴落;
②河道地形相对平坦开阔、平直
③河床较浅、水位低;
④上游流速快,流量大,带来泥沙量大。
(3)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①洪水期时上游及支流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入宽谷,河流含沙量大;
②宽谷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变缓,泥沙在河道沉积形成许多水下沙洲或浅滩,
使水流分散;
③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时河流流量减少,水位低,宽阔河道沙洲或浅滩
出露水面,产生河道分汊、沙洲分流且相互交织,形成辫状景观。
经典试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鲁藏布江谷地是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中游河段河谷宽窄相间,在干支流交汇处多宽谷,河道多分汊,形成辫状水系。上图为西藏南部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单位:﹪)分布图。下左图为上图甲地河道辫状水系景观图。下右图为拉萨城区示意图。
(1)简析图中雅鲁藏布江河段辫状水系形成的
自然条件(6分)
①夏秋季支流及上游洪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入宽谷,
河流含沙量大;
②宽谷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
形成沙洲;
③流域降水季节明显,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
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分隔水道产生分汊,
形成辫状景观。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薰衣草原产地中海沿岸,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等实用价值。薰衣草耐寒、耐早、喜光、怕涝。年降雨量在600~800mm最为适宜。其根系发达,性喜土层深厚、透气良好的沙质弱碱性土壤。上个世纪60年代,伊犁地区开始引种,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熏衣草种植基地。
材料二:辫状水系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其宽深比大、河道变化迅速。下图为河谷地形和伊犁河辨状水系图。
(1)简要说明伊犁河辫状水系的
形成过程。(6分)
①伊犁河流量很不稳定,河水暴涨暴
落,且含沙量大;
②当洪峰进入山前倾斜平原时,流速
减慢,泥沙大量堆积形成浅滩;
③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
及多股忽分忽合河道;
④洪水再次来时,在原有河道中又会
形成新的沙岛以及新的河道
2、游荡型河道
游荡型河道指主流位置迁徙不定的河道,
.游荡型河道的成因:
①河流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
②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
③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
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面突然放宽,流速急剧减小,泥沙大量落淤,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
什么是游荡性河道?
其成因是什么?
(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真题再现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D
C
C.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
②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
②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①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
②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0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世界上有许多聚落分布在河流两岸
想一想:世界上许多聚落大部分分布在哪里?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思考;河流对聚落
起到什么作用?
●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思考.河流对聚落规
模产生什么影响?
●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如华北平原
●耕地破碎地区聚落规模较小.如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思考:河流对聚落分
布产生什么影响?
●河流冲积平原,首先考虑洪水的威胁,多分布在洪
水淹不到的地方,呈线状分布,城市密集。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
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堂小结: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以河谷为例
以冲积平原为例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真题再现
(2021.海南卷)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第(1)~(3)题。
(1)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
(2)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3)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 )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B
C
读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城镇等级越高,城镇数量越_____,
服务范围越_____。(2分)
(2)甲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聚落空间分布
相对_______(填“集中”或“分散”)。
(3)从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角度,说明
北部湾沿海地区大城市较多的原因。
少
大
“分散”
①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建设;
②交通便利
③利于农业发展;
④海岸线长,利于港口城市发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