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铁路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包头市铁路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6 01:1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铁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5页(不含答题卡)。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留存。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国风综艺节目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国风综艺节目是扎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用大量中国元素并辅以现代化表现手法进行呈现的节目类型。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国风综艺节目由于兼具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为观众所青睐。
接受美学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是作品阐释的中心,作品只有通过读者,才能进入经验视野之内,实现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即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将受众的感受纳入考虑范畴,并且只有被受众接受,作品才有意义。因此,虽然其属于文学理论,但其蕴含的观点对于节目制作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一则是因其符合网络大众的期待视野,二则是因为其内在的召唤结构吸引受众进行意义与价值共创。
期待视野是指受众在接触作品之前就预先持有的观点、意见与立场,其决定着受众是否产生接触或消费行为,也影响着受众接触或消费行为的深度。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去接触媒介产品,并在接触过程中,实现对既有期待视野的强化、调整或修正。当媒介产品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并营造了良好的接触体验时,受众会强化既有的期待视野,实现顺应性解码:反之,则会调整、修正既有的期待视野,并影响到下一次的接触行为,更有可能引发对抗性解码,导致受众出现抵触情绪。
“国风热”“国潮热”的背后折射的是大众审美诉求的潜在转向。目前,电视与视频网站上播出的综艺节目大多是快综艺。过多的快综艺所呈现的快节奏的节目设置、紧张刺激的竞技感以及迭起的戏剧冲突不免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降低期待值。揭开快综艺热闹的表象,是意义的虚无和文化的空洞。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受众的审美诉求开始转向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皆具的国风节目。
接受美学认为所有的作品都存在未定性和空白点,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召唤结构便是指上述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召唤结构存在的意义便是激发受众的接触兴趣,激励他们解读作品,完成作品的意义生产。国风节目的题材与呈现形式是其召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于观众来说,国风节日的叙事文本具有陌生感,受众在生活中与国风元素接触较少,并且诸如民乐、京剧等国风元素的庞大知识体系加大了受众的理解难度。国风题材的陌生感跳脱出了受众熟悉的日常视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受众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并以亲身实践填补作品空白。另一方面,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又赋予了节目表现形式上的陌生感,进一步激发了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欲。如《典籍里的中国》大胆创新传统戏剧的表演舞台,通过三个表演舞台、270度环屏设计以及连通舞台的时空甬道,使场景变化更为灵活,也营造了与现实世界产生区隔的时空陌生感。但是,在创作中也需要把握好陌生化的度,过多的陌生化内容极易导致受众心生排斥。
(摘编自张诚《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国风综艺节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风综艺节目除了具有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大量中国元素的特性外,还借助现代化表现手法、
B.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兼具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是国风综艺节目被众多观众接受、喜爱的主要原因。
C.国风综艺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可能更容易实现其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D.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国风综艺节目在近年来兴起的原因就是其符合网络大众原本已有的期待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客观论述国风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原因。
B.文章第四段将快综艺与国风节目进行对比,突出了大众审美诉求存在潜在转向。
C.文章第五段运用了事例论证,表明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赋予节目题材以陌生感。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紧紧围绕“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期待视野与媒介产品之间相互作用,既可能使节目为观众所青睐,也可能使观众产生抵触情绪。
B.“国风热”“国潮热”使大众审美追求由紧张刺激、冲突激烈彻底转变为了追求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
C.国风节目的题材与呈现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国风节目意义的产生,从而有助于激发受众接触、解读作品。
D.国风节目的叙事文本、表现形式上的陌生感程度,与受众喜爱国风节目的程度成正比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推动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项旨在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患者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的举措,被通俗地称为“医检互认”,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材料二:
“医疗互认”这种质量认证、统一标识的方法对于减少过度检查、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负担和社会医保支出,以及倒逼医疗机构提高医学检查检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意义。
一方面,因为患者检验单上有了医疗主管部门规定的“HR”标识,接诊医生就没有理由不予认可。即便某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真为了“创收”或套取医保经费,这时也不好再找借口重新开单检查。因为政策明确规定,对于患者提供的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检验,且不得以与其他项目打包等形式再次收取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今后“HR”标识推行开来,相信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也“羞于”自家检查检验项目因无法通过质量评价而盖不上“HR”标识、不被别的医疗机构认可。这样,各医疗机构就会主动加大投入,着力提升自身的检查检验业务能力。如此,对于提高整个医疗检查检验行业质量水平,改善不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无疑都有很大帮助,可谓利民利医之举。
(摘编自吴学安、徐建辉《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利国利民利医》)
材料三:
“医检互认”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跨院就医体验,也是持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利民举措,更是在破解某些医疗机构陷入“以检查养医”的怪圈,促使医疗回归医学本质。
然而,好的初衷也面临现实挑战。从硬件来看,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从软件着眼,医疗器械操作者的经验和水平不尽相同。在软硬件差异的背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凸显出来。这些差异难免影响医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对后续诊疗造成影响。为慎重起见,也为避免纠纷,一些医院和医生倾向于“以本院检查结果为准”。
正视有关问题,更当针对性解决。关乎公众健康,理应按科学规律办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在此基础上,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则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就医服务,检查结果互认才会更顺利推行。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也为医检结果共享带来新思路。一些地区已先行先试,打造5G智慧医学影像等样板项目,“云胶片”加速覆盖地方医疗机构。智能系统还会自动识别医生开具的检验单,提醒并弹出近期相同报告单供医生调阅,以浙江省卫健委开发的“浙医互认”系统为例,截至今年4月,该系统累计互认项目超302万项次,节约金额超1.4亿元。科技赋能,技术加持,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相关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摘编自人民网《推进“医检互认”,科学提质精准减负》)
4.下列对材料中“医检互认”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医检互认”跨院就医体验
B.“医检互认”各医院提升检查检验业务能力过度检查
C.“医检互认”“以检查养医”怪圈医疗回归医学本质
D.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医检结果共享“医检互认”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医检互认”旨在减少检查和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
B.患者检验单上有医疗主管部门规定的“HR”标识,会让想“创收”或套取医保经费的接诊医生不好再找借口重新开单检查,
C.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影响医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后续诊疗。为避免纠纷,一些医生倾向于“以本院检查结果为准”。
D.推进“医检互认”的过程中有诸多问题,这需要相关机构正视问题,依照科学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6.推进“医检互认”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三进行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从,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之晋,从平公饮,师旷侍坐。景公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将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己。”中坐,酒酣,将出,又复问政于师旷曰:“太师奚以教寡人?”。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出之舍,师旷送之,又问政于师旷。师旷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归,思,未醒,而得师旷之所谓——公子尾、公子夏者,景公之二弟也,甚得齐民,家富贵而民说之,拟于公室,此危吾位者也。今谓我惠民者,使我与二弟争民邪?于是反国,发禀粟以赋众贫,散府馀财以赐孤寡,仓无陈粟,府无馀财,宫妇不御者出嫁之,七十受禄米,鬻德惠施于民也,已与二弟争民。居二年,二弟出走,公子夏逃楚,公子尾走晋。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后世将孰有此?”晏子对曰:“其田成氏乎!“景公曰:“寡人有此国也,而曰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对曰:“夫田成氏甚得齐民,其于民也,上之请爵禄行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贷,小斗斛区釜以收之。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故市木之价,不加贵于山;泽之鱼盐龟鳖蠃蚌不贵于海。君重敛,而田成氏厚施。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故秦周之民相与歌之曰:‘讴乎,其已乎!苞乎,其往归田成子乎!’今田成氏之德而民之歌舞,民德归之矣。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寡人有国而田成氏有之,今为之奈何?”晏子对曰:“君何患焉?若君欲夺之,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窥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则虽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节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
B.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
C.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
D.则近贤而远/不肖治其烦乱/缓其刑罚/振贫穷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给不足/民将归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师奚以教寡人”和“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都是国君的自我谦称。
B.“发禀粟以赋众贫”和“赤壁赋”中的“赋”含义不同。
C.“余以食士”和“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中的“余”含义不同。
D.“公泫然出涕”和“痛哭流涕”中的“涕”的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景公向师旷问政,师旷三次回答的内容一样,主要是师旷不愿意回答景公提出的问题,因此用这种方法来应付。
B.齐景公为了施惠于民,给贫困的人发放粮食,把府库中多余的财物赐给孤寡,一系列的做法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C.齐景公登上柏寝之台,为国家的雄伟壮观而感慨,晏子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晏子说后世田成氏将拥有这个国家,并给出了理由。
D.田成氏能够赢得民心,是因为向君主请求爵禄赏赐给大臣,出借粮食用大的量器,收回时却用小的量器等收买人心的做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富贵而民说之,拟于公室,此危吾位者也。(5分)
(2)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胜数也,父子相牵而趋田成氏者,不闻不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9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思一首寄方君遇
吴潜①
西风黄叶堕阶前,秋思撩人已可怜。
身渐衰来非一日,心都懒处是今年。
爱憎毁誉何关我,消息盈虚要识天。
六十四翁凡百足,只祈君相放归田。
【注释】①吴潜:南宋诗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举进士第一,先后被封为庆国公、许国公。后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景抒情,诗人看到面前满地黄叶,心中不免产生了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思绪万千。
B.颈联写诗人认为一切爱恨毁誉已经淡化,所有的事物都自有天命,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
C.尾联使用了“凡百足”“只”等字眼,说明诗人现在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欣慰和满足。
D.本诗整体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心中万般感受统统显于言外,足以让人深深体味。
15.有人评价吴潜的诗歌格调沉郁,感慨颇深。本诗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鲲鹏展翅奋飞时的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互为师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热闹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 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鞍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7.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
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明明是一项限期两个月的作业,你就是要怀着愧疚自责的心理,一直拖到交作业前一周才匆匆开始,结果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匆忙赶完的作业也很不尽如人意,如果总是这样,那么 ① ,拖延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极度焦虑,但还是在截止日期之前满怀负罪感地干其他的事情,任务一拖再拖,时间越少焦虑感越强, ② ,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 ③ ?答案就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将一个困难的大任务分解为容易完成的小任务,例如,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而小任务具有线索作用,更容易让你产生行动的欲望,一旦开始行动,完成任务也就不再遥不可及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7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实现,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奋斗”这两个字之中。那奋斗是什么呢?是中国航天的叩问苍穹,是冬奥冠军的自我突破,也是平凡生活中的坚守所爱、无怨无悔,直至发光一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包铁一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国风综艺节目在近年来兴起的原因就是其符合网络大众原本已有的期待视野”错误,以偏概全。从“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一则是因其符合网络大众的期待视野,二则是因为其内在的召唤结构吸引受众进行意义与价值共创”可知,对原因概括不完整,“符合网络大众原本已有的期待视野”只是原因之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表明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赋予节目题材以陌生感”错误,偷换概念。第五段中运用事例论证,表明了“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赋予节目表现形式的陌生感”,“节目题材”不等于“节目表现形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彻底转变”错误,原文内容是“在这种背景下,受众的审美诉求开始转向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皆具的国风节目”,“国风热”“国潮热”使大众审美追求由紧张刺激、冲突激烈转向追求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不是“彻底转变”,选项曲解文意。
C.根据原文“召唤结构存在的意义便是激发受众的接触兴趣,激励他们解读作品,完成作品的意义生产”,选项因果倒置。
D.“……陌生感程度,通常与受众喜爱国风节目的程度成正比关”错误。根据原文“在创作中也需要把握好陌生化的度,过多的陌生化内容极易导致受众心生排斥”可知,并非成正比关系。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答案】4. D 5. A
6.①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补短板、强弱项”。
②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服务。
③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
【解析】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的能力。
A.“《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推动‘医检互认’”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推动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可知,推动“医检互认”的是各个国家机构。
B.“各医院提升检查检验业务能力减少过度检查”错误,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的“‘医检互认’这种质量认证、统一标识的方法,对于减少过度检查……倒逼医疗机构提高医学检查检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意义”可知,减少过度检查和倒逼各医院提升检查检验业务能力是“医检互认”的两个作用,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C.“‘医检互认’破解‘以检查养医’怪圈”错误,变未然为已然。根据材料三第1段中的“‘医检互认’……更是在破解某些医疗机构陷入‘以检查养医’的怪圈”可知,“医检互认”只是有破解“以检查养医”怪圈的作用,并不是已经破解。故选D。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医检互认’旨在减少检查和诊疗支出”错误。根据材料一中的“这项旨在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患者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的举措,被通俗地称为‘医检互认’”可知,“医检互认”旨在减少的是重复检查。故选A。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从硬件来看,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从软件着眼,医疗器械操作者的经验和水平不尽相同”“关乎公众健康,理应按科学规律办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可概括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补短板、强弱项”。
根据“在此基础上,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则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应有之义。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就医服务,检查结果互认才会更顺利推行”可概括出: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服务。
根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也为医检结果共享带来新思路。一些地区已先行先试,打造5G智慧医学影像等样板项目,‘云胶片’加速覆盖地方医疗机构。……科技赋能,技术加持,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相关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可概括出: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7-9题。
7.【必备知识】
小说开头段、结尾段的作用: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尤其是细节描写的作用:小说中侧面描写的作用。
【能力素养】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内容、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是对小说开头情节及作用的理解。小说开头写小龙和“我”父亲电话交流的情节。小龙转述了老董在古籍修复会上得罪专家并立下军令状一事,自然引出老董这个人物,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故A项正确。
B项是对人物肖像(细节)描写方法及效果的分析。相关内容指老董带“我”看秋去时的衣着打扮,选项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赏析了其作用,与文本一致。故B项正确。
C项,“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错误,前文是老董看橡树,心情沉重。由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可知,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借松鼠的动作引出老董对“橡碗”作用的叙述:是为了让“我”明白如何去用心搜集修复古籍的原料;为“我”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做铺垫,而非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故C项错误。
D项是对小说结尾“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的推断,老董不仅在用传统的方法修复古籍上确有独特之处,也赞美了老董的工匠精神。故D项正确。【答案】C
8.【必备知识】明确“旧地重游”的相关场景及在小说情节中的位置与作用,“旧地重游”场景中老董的语言和行为,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能力素养】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首先通读画线语句,体会场景的具体内容,然后梳理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并体会其蕴含的情感,最后加以概括。
场景一,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他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满了对旧时光的感慨之情。
场景二,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指出“我”爷爷作画的地方,并且他还清晰记得爷爷当时说的话,这些都表明老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
场景三,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过去老师傅们把老董带到橡树林,他和“爷爷”也曾经来过橡树林,在这里老董学到了技艺,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但距离那时己有三十年。文中说,“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这句话表明老董内心有一种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参考答案】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9.【必备知识】
小说中对老董的语言、动作、行为进行描写的语句,有关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知识,老董“匠人精神”的具体体现。
【能力素养】
本题主要考查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首先,梳理相关情节。小说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匠人老董对一部古籍进行修复的情节,并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老董这个人物形象,赞美其匠人精神。其次,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与概括人物精神。情境一,小说开头,老董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了修复古籍,他敢于反对省外的专家,敢于跟权威叫板,不惜得罪领导,敢于立下军令状。可见其坚持行业规矩,敬畏修复古籍的原则。情境二,父亲与老董就修书是否值得的对话,可知老董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为了修复古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认为值得,可见老董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人。情境三,老董为了最终染出蓝绢,夜里待在图书馆里,傍晚时也跑到染厂,把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还去了偏远的橡树林,最终完成修复任务。这些内容足以表现老董对修复古籍精益求精的匠人品格。最后整合上述几点,分点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答案】10. C 11. D 12. A
13.(1)他们的私家富贵,民众又喜欢他们,可以和公室相比,这是危害我君位的事情。
(2)齐国曾经遇特大荒年,路边饿死的人不能数清,父子相携投奔田成子的,没有听说不能活下去的。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亲近贤人,疏远不贤的人,治理混乱的局面,放宽刑罚,救济贫困,抚恤孤寡,施行恩惠,资助不富裕的人,民众就会归心于您。
“远不肖”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缓其刑罚”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刑罚”后断开,排除B;“振贫穷”和“恤孤寡”结构一致,中间用“而”连接,不必断开,排除A。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太师要用什么来教导我呢?/我对于国家。B.正确。给予:一种文体。句意:发放粮仓的粮食给那些贫困民众。/一篇关于赤壁的赋文。C.正确。多余的:我。句意:剩下都给士人吃。/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D.错误。涕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眼泪。句意:齐景公眼泪汪汪地说。/非常伤心地痛哭,涕泪交加的样子。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主要是师旷不愿意回答景公提出的问题,因此用这种方法来应付”错。师旷三次回答内容一样,不是敷衍齐景公,而是强调惠民的重要,齐景公当前要做的就是施惠于民。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说”,通“悦”,高兴:“拟”,相比:“危”,危害。
(2)“尝”,曾经;“趋”,投奔;“不生”,不能活下去。
参考译文:
齐景公到晋国去,同晋平公饮洒,师旷陪坐一旁。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事,说:“太师要用什么来教导我呢?”师旷说:“君主一定要施惠于民罢了。”饮酒中途,酒兴正浓,将要离开之际,景公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事,说:“您用什么来教导我?”师旷说“君主一定要施惠于民罢了。”景公离开宴席去(馆舍)住处,师旷送行。景公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事。师旷说:“您一定要施惠于民罢了!”景公回到住处(馆舍),考虑着这句话,酒还没有醒,就明白了师旷说话的意思——公子尾、公子夏是齐景公的两个弟弟,很得齐国民众的心。他们的私家富贵,民众又喜欢他们,可以和公室相比,这是危害我君位的事情。现在叫我施惠于民,大概就是让我和两个弟弟争夺民众吧?于是景公回到齐国,发放粮仓的粮食给那些贫困民众,散发财库多余钱财赐给那些无依无靠的人。粮仓没有陈年的粮食,府库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君主没有临幸过的宫女嫁了出去,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得到国家供给的粮食。这是把恩德布施给民众,用来和两个弟弟争夺民众。过了两年,两个弟弟出逃,公子夏逃到楚国,公子尾逃到晋国。齐景公和晏子在渤海游玩,登上柏寝台向四面眺望自己的国都,说:“真美啊!恢弘盛大,雄伟壮观!后代谁能拥有这个国家?”晏子回答说:“大概是田成子吧!”景公说:“我拥有这个国家,却说田成子会拥有,为什么?”晏子回答说:“田成子很得齐国的民心。他对待民众,向上请求爵位俸禄赐给大臣,向下私自增大量器出贷粮食,缩小量器来回收。杀一头牛,自己只拿一豆肉,剩下都给士人吃。一整年的布帛,自己只取二制,剩下的都给士人穿。所以集市上木头的价格不比山上的贵,湖泊里的鱼、盐、龟、鳖、螺、蚌的价格不比海里的贵。您加重搜刮,而田成子更多地施舍,齐国曾遇特大荒年,路边饿死的人不能数清,父子相携投奔田成子的,没有听说不能活下去的,所以齐国都城的民众都相聚歌唱道:‘哎呀,快要完了吧!盛大,还是去投奔田成子!’现在从田成子的恩德和民众的歌舞来看,民众都将情愿投奔他了。所以说:‘大概是田成子吧。’”齐景公眼泪汪汪地说:“不是太悲哀了吗?我享有的国家却被田成子占去了。现在该怎么办呢?”晏子回答说:“您何必担忧呢?如果您想夺回它,就亲近贤人,疏远不贤的人,治理混乱的局面,放宽刑罚,救济贫困,抚恤孤寡,施行恩惠,资助不富裕的人,民众就会归心于您。那么即使有十个田成子,又能把您怎么样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9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答案】14. A
15.①凄凉愁苦的思绪。首联,“西风黄叶堕阶前”描绘了入秋时节的萧瑟景象,“秋思撩人已可怜”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凄凉愁苦的思绪。
②身渐衰老、心灰意懒的悲伤。诗人在颔联直言自己日渐衰老,饱含悲伤。
③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后两联表现了诗人因志向无处实现而备受打击,面对现实产生的深深的无奈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错误。诗人认为荣辱成败都应该遵循天命,万物消长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表面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实则是诗人满心的无奈的心情。
C.“说明诗人现在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 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欣慰和满足”错误。尾联说的是,活到这个岁数我已经十分满足,只等待退休的那一天了,表达了诗人因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和无奈的心情。
D.“本诗整体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错误。本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并非慷慨悲壮。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凄凉愁苦的思绪。首联“西风黄叶堕阶前,秋思撩人已可怜”写诗人看到面前满地黄叶,心中不免产生了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思绪万千,直接抒发了诗人悲凄的思绪。身渐衰老、心灰意懒的悲伤。颔联“身渐衰来非一日,心都懒处是今年”表明诗人身体日渐衰老,心灰意懒,直言自己日渐衰老,饱含悲伤。
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无奈。颈联说荣辱成败都应该遵循天命,万物消长在冥冥之中自有定数,看似是认命,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尾联说只希望天子能让我回归田园,表明了诗人想要退休归田的志向,结合注释,可以得出诗人此时怀才不遇,对此感到无奈和痛苦的结论。
16.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
A.“能”,动词,“能够,可以”;
B.“能”,动词,“擅长,善于”;
C.“能”,动词,“能够,可以”。
D.“能”,动词,“能够,可以”。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的能力。
文化画横线部分的语句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俩老头”穿的衣服干净整齐的特点。A.“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属于说明性语言,突出强调“稻子和稗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分清楚;B.“公是公,私是私”属于议论性语言,突出强调应公私分明的观点;C.“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属于人物语言描写,突出强调与对方划清界限;D.“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小姑娘”长得漂亮的特点。
19.【答案】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一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
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角度分析,原句“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使用了排比修辞:“一起”反复出现四次,运用反复修辞。改句没有运用修辞,原句的排比和反复修辞使描写的性语句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俩老头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从句式和语体色彩分析,结合“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攥在手里”“几口就下去了”等语言特点来看,整个文段运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划线句原文为坦句,改句为长单句,短句属于口语的一种特点,这与整个文段短句化的口语特点相符,而改句为一般的长单句, 与整个文段的语体不协调。
从用词角度分析。原句比改句多使用了“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动词的加入,让描写性语言更生动,生动地描写了俩老头一起来开会,一起去送人情出份子的事件,让语言更有画面感。改句没有使用这样生动的动词,因此没有这样的效果。
【答案】20.①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②越是焦虑就越无法行动;③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呢?
21.你要写一篇报告,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这三个小任务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后文“拖延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可知,此处应有“拖延症”这样的内容;再根据“如果总是这样,那么”可知,此处应是结果,即可能患上了“拖延症”,可填: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
②根据后文的“恶性循环”可知,此句与“时间越少焦虑感越强”共同体现“拖延症”的特点。即越焦虑越拖延,无法真正行动,可填:越是焦虑就越无法行动;
③前面提到“办法”,就是解决“拖延症”的办法;后面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注意与“能”字衔接,动词开头,可填: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呢?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简明的能力。
“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中的“你的”可以删掉,因为前面有“你”,两者重复赘余;此外删掉“就”并不改变原意;
“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将“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删掉,因为一是前句中有“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此处直接用“这”代替即可;其次将“将来”删掉,因为前面有“计划”,两者表意重复;
“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将“写一篇报告”删掉,因为前面已经有“你要写一篇报告”。读者已经知道这个“大任务”是什么了。
故最后修改为:你要写一篇报告,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这三个小任务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