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8-24 11:3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即将上课,请同学们做好学习准备!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右图为草原上的部分生物。有人为了防止鸟吃草籽儿,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牧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试着判断下列区域或事物是否属于生态系统并说明理由。
( )一群飞鸟 ( )一块农田
( )一片森林 ( )一篓鱼儿
( )一桶清水 ( )一个池塘
一、生态系统:生物+环境
×
×
×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
生 产 者——绿色植物
基本职能——自养,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仅养活自己,还养活了其他生物,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以此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还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生态地位——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桥梁,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化学能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消费者
消 费 者——动物
基本职能——异养,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通过捕食或寄生的方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消费者可以分为等级,如: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等。同一消费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特别是杂食动物(既是初级消费者,也可以是次级消费者),有的动物的消费者级别还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生态地位——生态系统的“催化剂”,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像流动
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
分 解 者——细菌和真菌
基本职能——异养,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成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无机物,完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因此,生产者、分解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生态地位——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生产者
非生物部分
(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消费者
细胞的呼吸作用
摄食
细胞的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遗体、残体
遗体、粪便
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表示:草→虫→鼠→鹰
组成:生产者——→消费者
(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箭头:表示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方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因吃与被吃
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找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包含的食物链
草→兔→狐
草→兔→鹰
草→鼠→狐
草→鼠→鹰
草→鼠→蛇→鹰
草→虫→鸟→鹰
草→虫→蜘蛛→鸟→鹰
草→虫→青蛙→蛇→鹰
草→虫→蜘蛛→青蛙→蛇→鹰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某一地区因为发展药业,需要大量的蛇胆为原料,导致该地区蛇被大量捕杀。请问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消费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循环往复,反复利用
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在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加,其富集系数在各营养级中均可达到极其惊人的含量。
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往往会处在什么样的营养级,人吃了这样的食物会有什么后果?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中种群数量关系: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数量的变化受资源变化、竞争关系、环境变化、天敌存在、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有指数增长、稳定状态、震荡性波动、种群数量下降等。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失衡)。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乱砍滥伐,毁坏森林
绿洲沦为荒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发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乱排乱放,污染大气
温室效应,碳氧失衡。
形成酸雨,破坏植被,
腐蚀金属,损坏雕像。
使人致病,危害健康,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乱排乱放,污染水体
水华——大量氮、磷的污水进入淡水水体后,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乱捕滥猎,种群减少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草
●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平衡碳氧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保护——长江禁渔、海洋休渔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保护——中国碳达峰、碳中和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保护——垃圾年产生量与垃圾分类回收现状
我国每年的垃圾排放量大约10亿吨。其中,生活垃圾约4亿吨,建筑垃圾约5亿吨,餐厨垃圾约1000万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也迅速增加。生活垃圾占地、污染环境及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常用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
我国垃圾分类回收主要问题: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垃圾处理设施验严重不足;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垃圾回收产业链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垃圾再利用体系。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武汉市临空港生态保护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保护生态系统 依法依规管理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科学研究
●宣传教育
●培养繁育
●生态演替和环境监测
●生物多样性
●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参观游览
●国际合作交流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川·阿坝州)
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青海·玉树)
保护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
神龙架自然保护区(湖北·重庆)
保护北亚热带山地森林及珙桐、金丝猴等特有珍稀物种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西藏·日喀则)
保护极高山、山地森林、灌丛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贵州·江口)
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勒泰)
保护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和自然景观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
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
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
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
保护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河南·信阳)
保护亚热带森林植被过渡类型及珍稀野生动植物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物与
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的概念
生态系统
的调节
思维导图
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食物链的表达、识辩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保护
物质循环——循环往复,反复利用
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
食物网
组成
成分
营养结构
生物富集
生态系统
的结构
生态系统
的功能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肥等
生产者——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感谢你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