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古代日本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08:4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掌握大和统一日本;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和图片理解中华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3.家国情怀:通过日本大化改新的成功,认识先进文化和国际交流对改变落后面貌、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要点精讲
1.6世纪前的日本
2.大化改新
3.幕府统治
要点一 6世纪前的日本
1.6世纪前的日本(1)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2.地理环境特点: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3.地理环境影响: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
、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1.6世纪前的日本(2)原始时代
日本原来与大陆相连,大约在洪积世晚期至冲击世初期,日本各地发生海进,出现了日本海。距今约1万年前,成为今天的日本列岛。日本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尾期才较大发展,在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约十万年前)发展缓慢,考古研究发现,在几十万年前来自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其中少量人(大概十万年前)才开始又迁徙到日本。
自从中国战国后期,大量燕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和越国人等为躲避战乱逃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以后到清朝时,在中国北方出现战乱和灾害时,陆续中国人移民朝鲜半岛,后来又从这里向东向南到了日本或直接到日本列岛。
1.6世纪前的日本(3)奴隶时代
公元1—2世纪,日本各地形成100多个小国。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历史史事
材料一:《汉书 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 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汉委奴国王金印
1.6世纪前的日本(3)奴隶时代-大和时代
最高统治者称
贵族
王室
“大王”
私有领地
私有领地
组织形式—部
土地私有制
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王是日本大和国家首脑,豪族的同族集团叫做氏,有臣、连、君、直、造、首等姓。这种以姓氏表示的政治关系称氏姓制度。大王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大和统治阶级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
国家统治:①实行土地私有制②实行部民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
要点二 大化改新
2.大化改新(1)背景
材料一: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争权夺利,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六七世纪之交,中国重新实现统一,隋、唐两朝相继崛起……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改革政治体制,加强集权化……东亚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
——昊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消灭虾夷、入鹿父子后,革新派成立新的政权,轻皇子即位为孝德天皇,革新政权建立后,建年号为大化,仿“法式备定”的唐制,有步骤地实行改革。
国内:日本奴隶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前提)
国外:中国唐朝制度先进,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
2.大化改新(2)过程
1.时间:646年
2.代表人物:孝德天皇、中臣镰足
3.特点: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
圣德太子
中臣镰足
2.大化改新(3)内容
内容 大化改新
政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设二官八省
设立国、郡、里
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公地、公民)
班田收授法(六年一授)(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
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抑制土地兼并剥削
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
充实国库,提升政府综合实力
性质:是一场仿效唐朝典章制度的地主阶级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2.大化改新(4)影响
1.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2.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3.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历史史事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遣唐使路线
遣唐使团准备参见
历史史事
日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模仿唐朝
唐长安与日本平城京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中日文字比较
唐装
和服
要点三 幕府统治
3.幕府统治(1)背景
凡新掘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三代占有,利用旧沟渠开垦的田地准许终身占有。 ——《三世一身法》
①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开垦私田,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②贵族、豪门、寺院大量垦荒、购买、兼并土地
③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地方失去控制,社会局势动荡
3.幕府统治(2)武士阶层
1.目的: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
2.主要组成人员: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这些打手不再种地,专职练武成为了职业军人,后来就慢慢地就形成了日本武士。
3.性质: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日本武士是10世纪到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日本武士在日本的井上清先生的著作《日本历史》中,明确为武士定义:杀人、抢劫、强盗即为武士,战败而逃亡、流浪的武士则为浪人,可见日本武士杀人成性的本质。
3.幕府统治(3)幕府统治
1.背景: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
2.形成标志:1192年,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特征: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②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③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4.影响:武士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是他的主公。
镰仓幕府初代将军源赖朝
在日本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变革,一是“大化改新”,谓之“唐化”;二是“明治维新”,谓之“欧化”;三是“战后民主改革”,可以称之为“民主化”。“唐化”是对中国唐朝文化的吸收,“欧化”是与西方文化冲突、融合,而“民主化”无疑是“欧化”的深入,是日本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思考日本民族有什么特征,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启示:要积极学习他国的长处和先进文化;
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
课堂小结
1—2世纪建国
5世纪,大和政权一统日本
时间:646年,孝德天皇,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
内容: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班田授收法,统一赋税
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庄园形成,武士崛起
幕府掌权,天皇大权旁落
武士道:武士效忠主公
直击中考
1. (2023年湖北中考). 从7世纪中期开始,日本人的服饰、饮食、建筑、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以及日本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有中国唐朝的印记。古代日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和统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 D.明治维新
2. (2022湖南益阳)“中国经历上下千年的分分合合,孕育出的古代灿烂文明,被日本通过一次革新,尽数吸收。”材料中的“革新”使日本( )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皇的权利
D.促进了封建庄园制度形成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