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07: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1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
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历史时空】
三 四 五 六
三国:魏、蜀、吴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3
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曹丕220年
刘备221年
孙权222年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进入三国时期。
4
三国与西晋
西晋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三国实力比较表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三国与西晋
6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6
东晋与南朝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7
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
“旧时王谢庭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与南朝
东晋
1.士族崛起
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
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9
东晋与南朝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放火烧荒,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西汉)
材料二:《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材料反映了什么?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10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社会环境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1
1
2
2
3
3
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东晋与南朝
11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12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16
十六国与北朝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376年,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对峙。
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公元439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汉化,加速民族融合。
14
十六国与北朝
经济上 均田制:
①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 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 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 ① 迁都洛阳
②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③ 整顿吏治
文化上 汉化政策:
① 采用汉姓② 改穿汉服
③ 学说汉话④ 提倡与汉族通婚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及所学,概括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
15
02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03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01
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根据所学,说说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哪些?
十六国与北朝
23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生活方式上: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少数民族的传统食物蒸馍与烙饼砖画
胡床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采桑)
文化生活上: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十六国与北朝
17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全国统一,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十六国与北朝
课堂总结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