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共6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共6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07:4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的十年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单元知识结构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单元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 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2)参会人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主要内容:
①确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除此之外,大会还确定了国旗、首都、代国歌等;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作用)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毛泽东去机场迎接民主党派代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易错点】《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第
◆中共和民主党派是“共参国政、长期合作”(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1949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左侧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制法说明》及国旗图案,右下方刊登了作为代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词谱。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新中国的建国纲领,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共同纲领》
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
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党派代表 165人 团体代表 235人
人民解放军代表 71人 区域代表 116人
特别邀请人士 75人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巩固练习
(2013·江苏高考·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A
走进高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成立历史条件:
(1)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3)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重要准备;
(5)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中共领导下迅速成立新的中央人民政府
3.成立标志: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材料二: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
新中国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
(1)结束了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世界:
(1)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大大增强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点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成立意义:
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①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②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2020·江苏高考·12)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一)背景:
1、军事上: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2、经济上: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3、国际上: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危害。
建国初的严峻形势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巩固
新政权
1
2
4
3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二)主要措施
1.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1953年底,大规模剿匪斗争基本完成,共毙伤俘土匪和争取土匪投降自新270余万人。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的匪患得到根绝。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西藏和平解放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2.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原因(必要性):
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新中国刚成立时,还有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③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
土改运动中解放区农民打出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标话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土地改革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5)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
(6)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7)影响: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③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易混淆点:1950年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
思考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020·海南高考·12)表2 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指数 指数 指数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亿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表2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走进高考
C
3.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发行公债
民众
国家财政困难
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倒卖银元
政府
游行反抗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行政、法律等手段
(1)概况
(2)特点:党和政府的有力作为;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相结合;主要在大城市进行
(3)实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4)结果: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4.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过程
①1950年10月,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③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
④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能否存在不再被很多人怀疑……1952年中国政府预算的70%用在军事上。朝鲜战争结東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
——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3)影响:
(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走进高考
A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马关条约》
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怎样的国内、国际际形势?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国际:
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新中国:
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凋敝,百废待兴
注意:国家性质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此外制定外交政策还要依据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我国
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决定
政策 针对问题 含义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外交成就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20·海南高考·1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走进高考
B
走进高考
(2019·海南高考·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
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
D
2.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8国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概况:
① 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3)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背景:
朝鲜战争停战以来,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时间:1954年4月。
③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苏、美、英、法、中)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④结果: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民族独立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⑤意义: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同:
异:
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求同”:共同的反对殖民主义、谋求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的愿望。
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建设道路。
(2016·江苏高考·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A
(2017.11·浙江高考·15)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走进高考
B
时间 外交成就
1949—1950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8国建交,引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4年 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① 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 参加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归纳总结: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归纳: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重整外交 独立自主
国内
国外
巩固
新政权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一化”
“三改”
《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政协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
初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国内经济
政治条件
国际形势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思考:观察“一五计划成就图”,“一五计划”的实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原因:
①重工业基础差;
②巩固国防的需要;
③学习苏联的经验
1、(2020·天津高考·7)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
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
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
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
走进高考
2、(2019·全国Ⅲ卷高考·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D
3、(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B
4、(2019·全国Ⅰ卷高考·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D
5、(2017·海南高考·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C
6、(2016·全国Ⅱ卷高考·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7、(2014·全国Ⅰ卷高考·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和平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公私合营
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展开
步骤 农业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初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2年底、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变化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 经济
工商业
资本主义
公有制经济
其他经济
湖北省浠水县最早的农村合作社社员大会场景
社会主义
改造
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
建立
标志着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农业、手工业:
个体私有制
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集体所有制)
性质:
社会主义公
有制(全民所有制)
改造前:
改造后:
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主要形式:
公私合营
(方式:赎买)
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内容:对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小农土地私有制——农村 集体公有制)
对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公私合营道路。(和平赎买政策)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③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④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
(2)内容:
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性质)
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三大制度:人大(根本)、政协(基本)、民族区域自治(基本)
第一届人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4·江苏高考·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
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走进高考
A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国家正确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世界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时空坐标
课堂小结
26课
中国人民站稳了:巩固政权与国际影响力扩大
中华民族腾飞的新起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前提
保障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梦想”
——《人民日报》2017-10-24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的兴衰起落,足以见证正确道路的磅礴伟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郑重宣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