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下册 第六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
有创意地表达
目录
01
写作导航
02
技法指导
03
名师导练
写作导航
1.领会什么叫“有创意地表达”,理解文章写出“新意”的意义和作用。
2.明确什么是“有新意”的文章,理解“有创意地表达”的基本要求。
3.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意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技法指导
写作,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说人之所未说”“写人之所未写”,不断塑造作文的生命力,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1.选材要有创意。
从小的方面说,要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经历、体验、感受过的,才是真切的,才能够感染并打动读者。比如:写母爱,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反
复写“看花”,还写到母亲的去世,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及悔恨、愧疚之情。从大的方面说,要写社会中的新事物,特别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能让人感受到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
2.立意要有创意。
立意要避免思维定式,要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甚至可以从常见观点的对立角度立
意。例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阐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3.写作视角要有创意。
新颖的写作视角,往往能让文章表达出新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写游记,我们通常只是将自己游览的过程和感受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下来。而阿来以
《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通过写这滴水流经丽江的山山水水、乡村城镇等,记述了丽江的山水景物、人情风貌,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4.语言表达要有创意。
语言表达有创意,涉及词语使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选用等多方面。写作时,可以多使用四字词语,使语言精练;可以多用短句,使表意清楚明了;可以骈散
结合,使句式优美;可以多运用修辞手法,使表达形象生动;等等。
5.表现形式要有创意。
文章的形式好比建筑物的外观,有新颖之处才会引人注目。比如,除了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之外,如果能够根据内容需要,恰当采用寓言、童话、剧本、小说、书信、日记等形式,也会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感受。
名师导练
选择一篇你觉得有创意的文章,推荐给同学阅读,并写一则简短的推荐语。3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首先,选择文章时要注意扩大选择的范围,可以选择经典的文章,也可以选择知名作家的作品,还可以选择同学写的作文,关键是文章在某个方面要有创意,有
写作实践一
亮点。其次,在推荐之前须反复阅读,认真分析,弄清所要推荐的文章在哪个方面有创意,是立意新颖,还是选材别致;是语言优美,还是布局严谨,要抓住其中主要的、突出的方面进行介绍,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再者,在介绍文章的创意和亮点时,要注意举出例子,并结合例子进行分析。最后,写好后和同学讨论,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例文赏析】
梁实秋《理发》推荐语
这是一篇选材特别、趣味丰富、风格清新的随笔。作者选择人们习以为常的“理发”一事切入,展现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细腻娴熟的文笔。全文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既描绘了理发店让人“怵怵不安”的外观,又形象生动且诙谐幽默地还原了理发、洗发等多个场景,并由此引出作者在理发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人读来颇能产生共鸣,有时还不禁捧
腹大笑。此外,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引经据典的一贯风格,如不惜用大量笔墨举出古今中外文学和现实生活的例子,只为告诉读者们理发的重要性,张弛有度,有理有据,极富说服力。
【点评】这则“推荐语”能够抓住梁实秋《理发》一文选材、视角、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独到之处,并能适当加入阅读时的感受,给人以较深的印象。
你写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这类话题的作文吧?面对熟悉的话题,你是否能产生新的创意呢?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这类题目,首先要在“选材新”上下一番功夫。老师、同学和朋友都是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人,你每天都会看到或经历不同的事情。因为是熟悉的话题,不妨在切入角度、表现形式上多做些思考,力求让文章有新意。
写作实践二
其次,这类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合理安排布局结构,通过设置悬念、埋设伏笔、倒叙、插叙等方法,使文章曲折生动,而不是平铺直叙,毫无波澜。
最后,要注意充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写出人物的突出个性,避免千人一面,切忌千篇一律。
【例文赏析】
伍六七轶事
伍老师,原名伍亚洲,因嫌名字太大气,承受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就改名为伍六七。伍、六、七,三个数字,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伍老师生性诙谐,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幽默和智慧。不信?那就来看看我们老师的轶事吧!
评语
伍老师在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了两名抄袭者。其中一位竟然堂而皇之地在文章末尾处留下这么一行字:“摘自《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伍老师的评语是:“此文无疑是一篇精妙的文章,不过,如果把后面这一句话删去就更好了。”伍老师给另一位抄袭者的评语是:“此文写得好极了。不过,应在文末补上这一句话:‘摘自《中学生优秀作文选》’。”
买橘
在上朱自清(字佩弦)的名篇《背影》这一课时,伍老师把讲台当作车站站台,模仿文中父亲的样子,穿过铁路去为儿子买橘子,并把想象中的橘子满满地兜在衣襟里。可在爬“站台”时,伍老师一不小心,双膝“啪”地跪在地上,引来哄堂大笑。伍老师吃力地撑起身来,满教室乱瞅:“橘子呢?我的橘子呢?佩弦还等着我呢!咳,人老了,估计离大去之期不远矣!”
关 于 爱 情
在一次对话课上,伍老师说:“你们可以采访我,什么问题都可以提,我有问必答。”
一学生问:“伍老师,你曾经自卑过吗?”
伍老师答:“我读初二时,出了一次可怕的麻疹,脸上留下了几颗难看的麻子,我因此自卑得不得了。一位女生对我说,男生不妨粗糙点,麻子嘛,就像省略号一样,很含蓄呢!从此以后,我再也没为我的‘包装’自卑过。”
另一学生马上问:“伍老师,你爱你太太吗?”
伍老师神色紧张,嘱咐同学们把门窗统统关上。待门窗关好后,他红着脸说:“关于爱情,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看到老师这紧张、严肃的表情,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问的呢?一切都在不言中。
【点评】标题引人注目,“伍六七”初看让人以为与数学有关,读罢才知是老师的名字,这样的标题让人眼前一亮。语言趣味横生,作者的语言没有一句多余,几笔简单的勾勒,几句精简的对话,再加上恰如其分的形容词和适当的黑色幽默,使这篇文章读来轻快活泼。结构新颖独到,作者以三个小标题构筑全文,讲述了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既可独立成篇,连缀起来又更显内容丰富,将老师的风趣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先审题,题目中的“色彩”是题眼,它是审好题的关键。这个词语也很特殊,因为它有比喻义。“色彩”,可以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也可以指人们描绘出来的色彩。但我们必须把它的比喻义挖掘出来,才算是准确把握了中心。春天的色彩不可能一直存在,但劳累时父母
写作实践三
对你的关爱,就像春天的色彩,温暖着你;失意时朋友的帮助,就像春天的色彩,感动着你;迷惘时老师的微笑,就像春天的色彩,鼓励着你。所以,这个题目中的“色彩”应该理解为美好的、温暖的、感人的人、物、情。
抓住题眼很关键,但题目中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同样重要,因为它也直接决定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春天”限制了“色彩”的出现,文章不可能一开始就写“色彩”,必须要有对“春天”的描绘,然后发现“色
彩”。当然,也可以写春天里发生的暖心的故事。在写作时,可以写情,也可以写景。
【例文赏析】
春天的色彩
阳春三月,春风从田野、从山岗、从树梢间悠悠地吹来,它像一支跳动的画笔, 舞到哪里,就把七彩的颜色涂抹到哪里。红的是郊外的樱花,橙的是天边的彩霞,黄的是田野里大片的油菜花,绿的是山丘上满目的草地,青的是小溪边迎风飘舞的杨柳,白的是天空中快乐游走的云朵,紫的是田野里开得正艳的紫云英。
乘着春的翅膀, 抓着风的艳衣,走出家门去呼吸清新的空气。田野里涌动着新翻泥土的气息,带着淡淡的香气;乡村小道上飘着浓浓的桃花、梨花和各种不知名野花的馨香,搅得人鼻头爽朗极了。一群燕子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在花海里穿行着,一袭袭黑衣, 如一个个优美的音符,轻快的呢喃声如奏响了春天的圆舞曲。
田野里,勤劳的老农赶着牛儿犁着田,牛儿沉稳地犁着,老农轻轻地吆喝着,脸上漾起了灿烂的笑容。我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春天的郊外是大自然最真
实、最美丽的所在,每一条路都有美的画面,只要按动快门,就会收获惊喜。一天下来,我小小的相机里面,竟有了四五百张美不胜收的春色图。大朵的樱花如少女羞红的笑脸,让人迷醉;星星点点的野花如天上点缀的星星,直晃人的眼睛;悠悠的白云如圣洁的哈达,给春天带来纯洁;脚下流淌的小河如一道银练,给大地镶上了一道流动的白边。
春光里,孩子们跳着跑着,放着风筝,放飞着一年的期盼和憧憬;阳光下,老人们脱去一冬的棉衣,或站
或坐,美美地晒着太阳,晒出了沉年悠悠的记忆;男人们走出家门,开始了新的忙活;女人们带着孩子,聊着家常,春色把她们装扮得如花一般……在青草地上,我伸展着四肢,像个孩子般躺倒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太阳把金色的阳光慷慨地洒在我的脸上、身上,春虫在我耳边浅唱低吟,奏着春天欢快的乐曲,让我在春天这无边的色彩里忘了时间的存在,忘了年龄的大小,也和同来的一群孩子一样, 伸开双臂, 眯着双眼,迎着太阳的方向,向着春天绚丽的地方奔跑……
要问春天的色彩在哪里,我说在田野中,在山岗上,在树梢间,在一缕缕金色的阳光下,在孩子们跳着唱着的儿歌里,在老农们凝望着绿色农田的恋恋目光中,在陶醉于春色的人们的心中。
【点评】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感人,读完令人眼前一亮。本文一开篇就写阳春三月的色彩,红、橙、黄、绿、青、白、紫,既照应题目,又引出下文。文末点明题旨,又照应开头,指出春天的色彩在人们的心里,体现出作者行文的整体意识。语言方面,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