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我们也观察过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变化。
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现象和地球的运动有关系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的运动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地球的运动
单元教学设计
提出假设
模拟实验:出现4种解释
两大观点:地心说 日心说
模拟验证
地球的运动
地球模型
地球结构模型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地球自转模型
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现象解释
方式:围绕地轴转
地球自转描述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
——推测地
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式:绕太阳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一年
特点:转动时,地轴倾斜角度和方向不变
现象 影长四季变化(夏至冬:逐渐变长 冬至夏:逐渐变短)
四季变化(春、夏、秋、冬)
生物影响
昼夜对生物影响(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
四季对生物影响(换毛、冬眠、落叶……)
依据:
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
单元课时规划
课时 课型 课时内容 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分配) 课时学习任务(或问题)(一般1-2个)
1 实践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 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应用模型建构到地球知识的学习。 ①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②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到实物中。
1 实验课 昼夜交替现象 ①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②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利用画图方式来表示各种假说,并且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假说。
1 实验课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①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②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1 实验课 谁先迎来黎明 知道地球的东边比西边早迎来黎明。 ①在模拟实验中能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②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1 实验课 影长的四季变化 ①知道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着季节改变呈有规律的变化。 ②了解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创新性地完成圭表的制作,在模拟实验中能用自制圭表模拟测量同一物体在四季的影长。
1 实验课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认识到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①根据地球公转和自转特征,模拟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
②通过分析研讨,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特征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无关。
1 讨论课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知道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认识到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①能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②能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使用文献摘要,并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
(2)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能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信息改进地球模型,并利用模型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新知讲解
情境导入
这几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不同
新知讲解
只有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才能确定哪一个解释与事实相符。关于地球的运动状态,历史上有过两种非常经典的学说,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新知讲解
活动一:阅读资料,认识地球与太阳的运动
(1)阅读教材资料,边阅读边填写记录单。
(2)交流汇报“地心说”和“日心说”相同点与不同点。
(3)比较两种学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 动
学说 主要观点(横线上填①代表“地心说”,②代表“日心说”) 在你支持的学说下打“√”
代表人物 地球形状 谁是宇宙中心 地球是否自转及特点 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
地心说
日心说
“日心说”提出后,有很多的科学家投身于天文观测与计算,越来越多的证据被找到。
科学家 证 据 证实的观点
伽利略 地球不是宇宙中心
傅科 地球在自转
托勒密
哥白尼
球形
球形
地球
太阳
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
不自转
不自转,绕轴自转,且自转一周24小时
√
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
摆动实验
资料阅读记录单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
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个硕大无比的摆应该在沙盘上面画出唯一一条轨迹。可人们惊奇地发现,傅科设置的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震荡,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都会偏离原来的轨迹。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实验
新知讲解
托勒密“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异同
地心说
日心说
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所有天体每天绕地球做一次圆周运动
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太阳是静止不动的
所有天体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球绕地轴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
地球是球形的
新知讲解
通过两种学说的比较,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天。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我们如何改进模拟实验才能让实验与事实相符?
新知讲解
“阅读资料,认识地球与太阳的运动”自主评价表
评价标准 我的星等
自评 互评 师评
阅读中获取信息比较准确,得5星,有一项不准扣1星,扣到0为止 ( )☆ ( )☆ ( )☆
能够找出两种学说的异同,每说对一点得1星 ( )☆ ( )☆ ( )☆
对两种学说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得2星 ( )☆ ( )☆ ( )☆
新知讲解
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
(1)交流改进实验思路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3)用连续组图表达最终解释并交流
小 组 活 动
新知讲解
实验材料和工具
铁丝
亮片
手电筒
地球模型
新知讲解
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
①根据地球是绕轴运转的,所以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地轴是倾斜的。
②为了便于观察,把铁丝的一端弯折成一个圆圈或其他形状当做底座,能够支撑模型。
新知讲解
模拟实验
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的小圆片,标上序号。
小亮片贴在地球模型的中间或靠近中间的位置
①贴亮片
新知讲解
打开手电筒,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按逆时针方向自转。
在偏暗环境中实验,手电筒的光不能直射眼睛
②转动地球模型
新知讲解
小圆片 自转半周前 自转半周后
1号
2号
连续组图记录实验现象
新知讲解
怎么解释实验现象?
自转半周前,亮片处于白昼状态,自转半周后处于黑夜状态,地球模型自转一周后,亮片经历了一次昼夜交替。
新知讲解
现在你认为昼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新知讲解
再次做昼夜模拟实验与前一次做昼夜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
①增加“地轴”,让“地球”绕“地轴” 自转;
②增加反光小圆片,方便观察反光小圆片在自转过程中不同时的昼夜交替过程。
实验条件不同
新知讲解
实验中,还有其他发现吗?
实验发现:1号地区是中午时,2号地区是黎明,3号地区是深夜。
实验结论:不同地区昼夜交替的时间不同。
新知讲解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新知讲解
“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自主评价表
评价标准 我的星等
自评 互评 师评
实验前 能提出改进实验方法得2星 ( )☆ ( )☆ ( )☆
实验中 (1)设计实验方案1星 (2)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实验得2星 (3)画图解释准确得2星 ( )☆ ( )☆ ( )☆
实验后 积极交流实验情况得1星 ( )☆ ( )☆ ( )☆
课堂练习
1.填空题
(1)“日心说”认为地球是运动的,绕_______自转,并且_______小时自转一周。
(2)关于地球及其运动,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其一是托勒密提出了_______说,哥白尼提出了_______说。
日心
24
地心
地轴
课堂练习
2.判断题
(1)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 )
(2)太阳东升西落佐证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
(3)傅科摆实捡证明了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在自转。( )
√
课堂练习
3.选择题
(1)“地心说”和“日心说”共同的观点是( )
A.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B.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
C.地球是个球体
(2)认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的学说是( )
A.地心说 B.日心说 C.天圆地方说
C
B
课堂练习
(3)在人类在天文的探索中,托勒密与哥白尼两位科学家都认为天体( )
A.都围绕着太阳运动
B.都围绕着地球运动
C.都在做圆周运动
C
作业布置
收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资料。
板书设计
地心说
日心说
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所有天体每天绕地球做一次圆周运动
太阳处于宇宙中心
太阳是静止不动的
所有天体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地球绕地轴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
地球是球形的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