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6 10:2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
一、 导入新课
1、 凭借过去的知识:说一说“地球的形状”;您从什么地方了解的?
2、 中国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是什么呢?
(生、师)如:“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凭直觉和臆想来猜测提出“天圆地方”。夸日追父、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3、 什么原因限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呢?
师: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 教学过程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臆想阶段)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天圆地方
2、(推测阶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用什么方式来推测?
生:月全食或月偏食
师:(多媒体图片展示)月球被地球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或近似球体,是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人
3、(验证阶段)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P4),麦哲伦环球航行。
(2)他从什么地方出发,经过哪些地方?(让学生上台指出)(记忆难点)
师:您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地球是圆的?
生: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 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第一个看到地球是圆的。
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臆想阶段(天圆地方)-推测阶段(月全食或月偏食)—验证阶段(麦哲伦环球航行)(学生上台写)
思考P4动手练习:
1、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假如您要驾船航行,出了必备的生活用品,还需要携带哪些工具?
(二)地球的大小。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地球进行了更为精确的测量,计算出了更为精确的半径、周长、表面积等数据,同学们在图片上一起来找一下。
生:极半径 6357 千米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半径 6378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师:这几个半径同学们记忆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混淆,那么我们来试试用谐音记忆,我说一下,大家来猜一猜。
师:庐山起义生:6371,地球的平均半径师:恩庐山奇葩,庐山武器?生:6378,6357。是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师:对,这样记忆起来是不是更容易了。你们回去也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交换下意见,看看哪个更好记,更有创意。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地球的大小,下面大家来比较一下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你们对地球的形状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地球的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
师: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三)课堂小结。
(1)你会用哪些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你知道该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
(四)请您欣赏(地球图片)
师:地球,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家园。人类共有一个地球,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五)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外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臆想阶段(天圆地方)-推测阶段(月全食或月偏食)—验证阶段(麦哲伦环球航行)
二、地球的大小
极半径 6357 千米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半径 6378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学反思: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针对有些学生的回答还是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我想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和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