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3: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1.知道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识记密折制、军机处、文字狱、摊丁入亩的基本史实。
2.梳理台湾设府、管辖西藏、巩固西北边疆的大致过程。
3.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清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迹象,分析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知识概览
第一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主要讲述了以密折制、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的兴起、摊丁入亩的出现等基本史实,即康雍乾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盛世之象”;
第二目(疆域的奠定):意在说明清朝在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疆域巩固和开拓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产生的推进民族融合的历史性意义;
第三目(统治危机的出现):意在表现看似强大的王朝所受到的内忧外患正孕育着史无前例的统治危机。
新知导入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新知讲解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
盛世的定义:一般是指国家由乱到治,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政权稳定和社会繁荣。
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
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清代的“康乾盛世”。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材料:史学家认为,“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西方传统史学家则称这段时期为“Lose High Qing”,即清朝伪鼎盛时期。
问题:如何理解材料中说的“康乾盛世”是“伪鼎盛时期”?
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辉煌”,在当时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与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
新知讲解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奏折制度
清雍正帝朱批奏折
特点:密、速、详。
作用:多渠道了解下情、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及官员控制、加强皇权。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拓展探究
为什么说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奏折制度为君臣之间建立了便利的直接联系。
2.奏折制度的保密性强。
……
故宫平面图
新知讲解
2.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内景
创立:雍正
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引导
材料一: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军机大臣没有定额,以六至八人为常。人数多少均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材料二: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在三句话内讲完。跪承旨意后,匆匆回到军机处。拟旨完毕,再赶回养心殿报雍正批准。
材料三:地处内廷,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也不得在侧。
特点:成员少,机构简单。
特点:办事效率高,速度很快。
特点: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新知讲解
3.大兴文字狱
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康熙朝《明史案》
新知讲解
二、疆域的奠定
(一)维护统一的斗争
1.西南——平定三藩
平定三藩示意图
1681年,康熙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
新知讲解
2.东南——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郑成功像
新知讲解
3.西北——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与回疆大小和卓叛乱
清人绘制的康熙三征
清人绘制的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新知讲解
4.东北——反抗沙俄的侵略
条约:《尼布楚条约》。
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地位:《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阻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安定。
新知讲解
(二)对边疆的管辖
1.对西藏的管辖
(1)顺治帝接见达赖五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2)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新知讲解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
五世达赖喇嘛画像
新知讲解
清朝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现藏西藏扎什伦布寺)
金印文字内容: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印。
新知讲解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西藏直接隶属中央,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事务,清朝对西藏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清政府驻藏大臣旧址
新知讲解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从制度上对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藏文版《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新知讲解
金瓶掣签制度
乾隆五十七年(1792)特颁发两个金甁(藏语音译为“金奔巴”),分别供奉在北京雍和宫和拉萨大昭寺,内装象牙签数支,为达赖、班禅“转世灵童”抽签选定使用。
金奔巴瓶1
金奔巴瓶2
新知讲解
2.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1762年设伊犁将军、对天山北路蒙古族实行盟旗制、对天山北路维吾尔族聚居区实行伯克制。
伊犁将军府旧址
乾隆赐宴蒙古的王公贵族
新知讲解
3.完善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①在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事务。
②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进行民族立法工作: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强化了统治、促进了边疆民族社会发展。
新知讲解
4.地方制度调整
地方实行督府体制,全国分为18省,一省长官为巡抚,掌地方行政;几省设一总督,掌军政。
在东北、北部、西北边疆地区,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新知讲解
5.疆域的奠定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新知讲解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背景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统治者眼中的康乾盛世
新知讲解
(二)表现
人口膨胀
1.4亿
4.1亿
政治腐败
1.内部矛盾重重
新知讲解
白莲教传播
民生艰难
新知讲解
白莲教起义持续近10年,涉及川陕鄂湘四省,清政府耗费白银2亿两才将起义镇压下去。白莲教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它的衰亡。
新知讲解
影视剧中的天理教起义
新知讲解
2.外部危机四伏
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早期殖民扩张
新知讲解
闭关锁国政策
广州十三行
天朝上国,妄自尊大观念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新知讲解
1792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课堂总结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乾盛世:含义、表现
奏折制度
军机处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文字狱
维护统一的斗争
对边疆的管辖
三、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地方制度调整
四、盛世下的危机:阶级矛盾与外来威胁
拓展研究
清朝统治者面对世界交流发展的趋势,为什么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试分析其原因。
a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
b思想原因: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保守观;
c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家国同构”、“皇权至上”等观念和政治结构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国与国的关系等同于家长制等级观念下的宗藩关系。
典题训练
1.康熙帝晚年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主要立足点是他( )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缔造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C
典题训练
2.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如此安排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军机处官员能更好地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
②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③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④受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B
典题训练
3.鉴于西藏的重要地位和文化的特殊之处,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所采取的措施有( )
①建立僧官制度 ②设立卫所 ③册封达赖、班禅
④设置驻藏大臣 ⑤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
D
典题训练
4.“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D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