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5张PPT含3个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5张PPT含3个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3: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
1.知道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
2.知道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正确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3.知道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理解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知识概览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一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失败;一种是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最后失败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再次联合。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东南互保”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使其面对困局,开始“新政”。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一、背景
屠龙大会
人人有份
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新知讲解
南通大生纱厂码头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二、表现
(一)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1.兴起: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新知讲解
康有为
(1858—1927)
梁启超
(1873—1929)
新知讲解
强学会旧址
新知讲解
时间:
开始标志 :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高潮:百日维新
新知讲解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内容:
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官员、企业主、知识分子、军人,你觉得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对变法会是怎样的态度呢?
新知讲解
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最终失败
材料引导
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合作探究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为什么最后却失败了?
①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②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新知讲解
(二)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山东洋教势力猖獗,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最深。
兴起标志:
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
新知讲解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宣传图册
义和团运动旗帜
口号:“扶清灭洋”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清军捕杀义和团民众
八国联军斩杀义务团民众
结果: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新知讲解
评价
(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2)作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3)局限:“扶清”,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显示出其愚昧性;“灭洋”,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
新知讲解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知讲解
屠杀义和团民
大沽口登陆
廊坊大捷
占领紫禁城
4
1
2
3
新知讲解
1901年9月奕劻与李鸿章同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自主学习
依据教材梳理《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知识小结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影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合作探究
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呈现怎样的特点?
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人均一两白银,带有惩罚性。其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其目的就是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以华治华”。
新知讲解
四、统治危机的加深——“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示意图
概况: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廷对外宣战后,东南各省保持“中立”。
影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却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的斗争,此举使清政府颜面扫地,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课堂总结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剧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表现
上层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下层的革命-义和团运动
民族危机的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统治危机的加深:“东南互保”
拓展研究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你怎么看?
爱国性:
(1)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2)“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反帝;“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落后性:
(1)“扶清” 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没有认清清政府的本来面目)。
(2)“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没有区分外来侵略者和外来近代文明)。
典题训练
1.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C
典题训练
2.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境地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B
典题训练
3.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被镇压以后,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这实质表明 ( )
A.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
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不断深入
C.义和团缺乏统一的斗争纲领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
C
典题训练
4.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A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