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3:4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范围: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
(3)特点:比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更为广泛深入。
(4)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预习提醒
“种瓜得豆”的清末新政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新军逐渐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过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③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起因: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引发保路运动。
2.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3.过程
(1)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3)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易错提醒
武昌起义并非中国同盟会领导,更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长期流亡海外,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主要是黄花岗起义。



4.高潮



5.和议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3)袁世凯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
(4)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
(5)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6.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图示解史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知识拓展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方面: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袁世凯手中的武装及其反革命手腕;革命政府内的立宪派与旧官僚的趁机进攻。
(2)主观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妥协。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史料实证
史料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①,异种残之,外邦逼之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读史技巧①指出了君主专制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②指出了当时中国处于清政府以及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
互动探究依据史料,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族主义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提示 民权主义解决君主专制统治的问题,民族主义解决满洲及外国压迫的问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历史解释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典例剖析
例题1:孙中山曾说:“吾受幼时境遇之刺激,颇感到实际上及学理上有讲求此问题之必要。吾若非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则或忽视此重大问题,亦未可知。”为此孙中山提出了(  )
A.民本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题目立意本题以孙中山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理解,加强了对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的培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解题指导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实证
史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读史技巧史料反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一些原则。从主权的归属、人民的地位、权力的分配等方面分析出民主原则。革命性的体现主要在于对封建统治的否定。
互动探究史料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 对封建统治的革命性体现在哪里
提示原则:主权在民,平等,三权分立。
体现:以宪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
(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4)评价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5)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很难实现。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典例剖析
例题2: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有余地
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的支持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两个“临时”的提法,考查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解题指导
答案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史料实证
史料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摘编自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读史技巧史料从多角度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影响。“第一枪”需注意前面的限制语。“第一步”可从民主共和的成果宪法性文件和建立政权方面入手分析。
互动探究根据史料,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
提示“第一枪”: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历史解释
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成功”的革命
①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③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失败”的革命
①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
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得到改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典例剖析
例题3:有学者该学者意在强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调辛亥革命(  )
A.激发了民主平等意识
B.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
C.促进了社会移风易俗
D.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题目立意本题引用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评述,强调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考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运动对思想意识进步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三
解题指导
答案A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