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国现代史
1、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966年)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底——今)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体系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制度
一部宪法
三大制度
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
地点:
参会者:
1949年9月21日
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届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北平
会议
内容:
1、国名: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作用。
3、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二)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
时间:
1949年10月1日
会议
内容:
1、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3、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4、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3时,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时间:
1954年9月
会议
内容: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
两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宪法
人民
政体
国体
社会主义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 我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2 谁掌握国家的权力?如何行使呢?
3 由此得出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议会制
经济基础
阶级本质
组织原则
政党活动
权力主体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
相同: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定期选举;议会的立法权、监督权;代议制间接民主等。
项目 中国 美国
政党 制度
关 系
中美政党比较
两党制
执政党、在野党
政治竞争、轮流执政
三权分立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执政党、参政党
政治上密切合作
由我国的国情决定
①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
②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③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④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⑤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我们国家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要制度
政体
政党制度
民族制度
新中国政治体制基本框架
新中国的成立——政权建设
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法律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政治建设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人民政权面临的任务
1、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4、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二)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土地改革
时间:
地点:
内容:
1950年夏——1953年春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
新解放区 约占总数2/3的农民
意义:
1、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解放。
2、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3、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4、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各解放区深入农村开展工作。1947年11月至12月,一个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很快在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等老解放区,东北等半老解放区,以及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江汉、桐柏等新解放区广泛开展起来。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猛烈冲击着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特别是在一亿人口的老区和半老区,基本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担负巨大的战争勤务,并以粮草、被服等物资支援自己的子弟兵。土地改革运动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知识补充:
思考: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
从背景、内容、意义三个角度回答。
(二)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
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斗争。
“米棉之战”
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
意义:
1、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暴涨。
2、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
3、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争
(三)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 抗美援朝
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克拉克
1953.7.27,朝鲜停战签字仪式 板门店举行
影响:
1、美国失败,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3、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进行了哪些积极外交活动?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马关条约》
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较强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怎样的?
请思考
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请思考
新中国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之下,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方针?
三大方针
1.“另起炉灶”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一边倒”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
地的地位,在国际交
往中独立自主。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与主权,奠定了与世
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
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使节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三大方针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日内瓦会议(1954年)
背景:
目的: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特点:
意义:
①促成印度支那实现和平,巩固了中国南边边陲的安全。
②让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②提出: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6月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
③实践:
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1955年在万隆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特点:
包容性和开放性
⑤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万隆会议(1955年)
背景:
内容:
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意义:
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达成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一致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②让世界认识了新中国,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同:
异:
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求同”:共同的反对殖民主义、谋求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的愿望。
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建设道路。
万隆会议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产品名称 单 位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 是美国的百分比 是苏联的百分比
工业生产 50%
农业生产 25%
粮 食 1. 1亿吨 75. 5%
棉 花 44. 4万吨 52. 4%
钢产量 15. 8万吨 83% 0. 2% 0. 7%
原煤产量 0. 32亿吨 48% 7. 3% 13. 6%
原油产量 12万吨 62. 5% 0. 05% 0. 36%
发电量 42. 66亿度 28. 3% 1. 25% 5. 5%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请思考: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面临哪些
严峻的目标?
1.发展农业经济,养活5亿多人
2.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3.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产 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食 1. 639亿吨 49% 9. 3%
棉 花 130. 4万吨 193% 53%
钢产量 135万吨 754% 46. 2%
原煤产量 6649万吨 105% 7. 4%
原油产量 44万吨 272%
发电量 72. 6亿千瓦时 68. 1% 21. 9%
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过渡时期
总路线
“一五”计划
开始工业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重点解析
路线核心:一化三改
路线特点:建设(工业化)和革命(社会主义改
造)同时进行,互相配合。
路线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基础。
重点发展重工业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内容:对农业——建立农业合作社。
对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公私合营道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4.意义:1956年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具体实践
(1)农业:
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2)手工业:
合作社(供销方面,逐步——一次性)
(3)资本主义工商业:
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形式:
途径: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形式: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国家资本主义举例:
某私人帽厂,年产量400顶帽子。政府要进行改造。
Step1:政府订购200顶。由于战争刚结束,资料短缺,政府提供原料;
Step2:政府订购400顶。企业只为政府生产,不考虑销售
Step3:政府订购800顶。企业无生产能力,政府投资51%。
Step4:政府出钱购买资本家剩余资本。(全部卖给国家)
特点:
和平过渡,赎买政策;
途径: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特点
2、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
1、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概括说明“一五计划”取得的主要成就
①新建飞机制造、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中西部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平赎买政策
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的论断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目的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本课小结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