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师说》复习资料
一、课文挖空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 )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 之。
二、文化常识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传:(1)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2)人物传记。
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5.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三、作文素材积累
素材提取:广泛学习
孔子曾说过自己不是天生就具有知识的人,他的知识也是由学习得来的。但圣人无常师,孔子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他所向往的文化是周礼,但他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许多原来为周王室服务的文化官员流散至民间,孔子的学问便是向他们学习得来的。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也曾向师襄学过音乐,向郯子学过官制,还在具体的祭祀活动中向主持者学习祭礼,这便是“入太庙,每事问”。所以子贡说孔子并无固定的老师,而是无处不学。
运用示范:
(一)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则也许叶子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则也许枝干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则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很重要。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信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素材提取:教学相长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则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有些人以为“留一手”,自己便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最终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
运用示范:
(一)
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话相互矛盾,从而印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从师学习当然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应认识到老师不是固定的,学生不能一味聆听、吸收。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也能促进、启发或者教会老师领悟更多的道理。
(二)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素材提取:相信自己
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独当一面,就有用武之地。请牢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运用示范: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素材提取:尊师重道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只有学会了尊师,才能获得个人、民族、国家长久的发展空间。尊师应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教师,去理解教师的辛苦。
运用示范:
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的讲解着,细心的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渡往来。
素材提取:互帮互学
示范语段: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为什么要互帮互学呢?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自己“留一手”就能脱颖而出,其实一味地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促使自己提高。
四、能力提升链接——韩愈专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
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理性探索的态度。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
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
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汉代儒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不一样了。柳宗元说你韩愈这是“有激而发”,就是你说话故意说得这么偏激,没必要。柳宗元说,其实你应该这么去思考,就是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天没有福善祸淫的意志,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所以人的善与恶、福与祸都是自己的行为所致。
柳宗元的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于儒家所讲的“无责于人,必求诸己”的态度,而人之所以应该“不怨天、不尤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刘禹锡对柳宗元的质疑,则又开出了另个脉络。刘禹锡主张“天人交相胜”,也就是说,在有些领域人的行为、人类的努力是胜天的,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天的所为是胜人的。就是“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仅从这组文章的对话关系来看,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即理性化的特征和普遍怀疑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平实的态度。
(摘编自杨立华《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辩《论语》”,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这是当时士大夫理性态度酝酿成型的表现。
B.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围绕天人问题进行了一场思想对话,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
C.韩愈认为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虫子对树的伤害,就像恶人伤害人类。
D.柳宗元既批驳了韩愈的天人观念,也不赞成历来人们主张的“天人感应”上天福善祸淫之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强调了韩愈的言论过于偏激,与人们历来的观点正相反。
B.文章用“无责于人,必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佐证了柳宗元主张的天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
C.刘禹锡主张的“天人交相胜”既否定了柳宗元的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观点,也不承认韩愈的天人关系。
D.作者用中晚唐时期的一场辩论来展示当时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理性、平实的态度。
3.下列选项中,与韩愈天人问题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天与人的意志是截然对立的,根本利益是相反的,由此决定二者的善恶标准也必然是根本相反的。
B.被人们认为是“昏君”“庸臣”的“殃民者”通过其暴虐行为,导致人口下降,天所受到的损害就会轻一些。
C.天与人之间的感应方式是天帝根据统治阶级的表现对之加以赏罚。天根据人的民意是否符合理(天理)来决定其能否实现。
D.天与人之间有感应,相互联结,相互依赖,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对立与斗争,二者的统一是建立在“天人相乖”的基础上。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柳宗元的理性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5.韩愈的天人感应观对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有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韩愈
梁衡
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心境之冷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④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只有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⑦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⑧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由潮州的山水人文都姓“韩”而设疑,引发对韩愈“霸得一方山水”的思考。
B.“韩愈也是这样”指出韩愈既有反对革命新潮的顽固,也有对逆流邪说的坚决抨击。
C.“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一句,回应开篇时的疑问,警示深刻。
D.尾段借“山河易姓”点明李渊父子虽得天下,但不为百姓做实事,没有得到百姓认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以李白、柳永作比较来突出韩愈仕途所受打击之大,衬托其精神的伟大。
B.第⑥段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连用多个假设,凸显出韩愈人品与贡献的难能可贵。
C.第⑥段尾句通过动作和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韩愈从政路上默默无闻的孤寂。
D.第⑦段引用韩祠中的诗,意在赞美韩愈大开教育之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8.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9.文章结尾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①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②馆③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④甲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①摭:拾取。②裴均:宦官的养子,名声不好,人所不齿。③馆:供给食宿。④饯:设酒食送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指离京外任,“辟”指官署征聘,“调”“转”指调动官职,“拜”指授予官职。
B.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C.元和,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D.谈宴,指边宴饮边叙谈;与曹操《短歌行》“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句中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生性直率,敢于直言。他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听取,他就大为生气,因而被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
B.韩愈很有才能,史才突出。他仕途不顺,多被贬黜,就写《进学解》自明心志,受到执政者怜惜;又因史学才能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C.韩愈很重感情,记人恩情。他曾受到裴均照顾,裴均虽为人不齿,但他在赠序中仍尊称其字;做裴度的行军司马,撰写《平淮西碑》时多记裴度的事迹。
D.韩愈宽宏通达,待人如一。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待人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交往的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代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人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B.全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后八句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为自慰之辞,表明自己因懂音乐而能深谙颖师所弹琴声的奥妙。
C.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弹琴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琴声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激烈波动。
D.韩愈在诗中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二是曲外的境界。两者亦分亦和,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
15.清代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琵琶行》),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暮写声音之至文”。请比较三首诗在音乐描写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五、材料作文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在《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国有个成语叫做“一代不如一代”,意思是下一代人不如上一代人,后辈比前代差。
以上材料中,《荀子》和韩愈认为后人可以超越前人,学生可以胜过老师,而成语“一代不如一代”所批评的“后人不如前人”的现象却常常存在。对于以上说法和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课文挖空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 )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答案】①所以(用来……的) ②受(同“授”) ③惑(疑惑) ④闻(知道,懂得) ⑤固(本来)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①犹且(尚且,还) ②益(更加,越发) ③所以( ……的原因 )④其(大概) ⑤惑(糊涂) ⑥族(类)
⑦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 ⑧乃(竟)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 ①师(以……为师) ②徒(同类的人 )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 之。
答案①嘉( 赞许 ) ②贻( 赠送 )
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①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
②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得分点:或、遗,宾语前置句)
③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得分点:不必、于、攻)
④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我学习。(得分点:经传、通,被动句)
1.D 2.B 3.C 4.①大胆质疑历史上一般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的定论,并用《论语》中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进行证明。
②虽承认韩愈的《天说》讲得非常巧妙,但还是写了一篇《天说》对韩愈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 5.①这种“天人相乖”的思想促使人们理性地反思自身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给自然造成的危害与破坏。
②使人们自觉克服以“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正确处理好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人“战天斗地”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③使人们在实践中既能按照价值原则,又能按照真理原则,将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错误,柳宗元是对“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提出质疑。
B.“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属强加因果,文中强调的是当时士大夫具有理性态度,并未对天人问题进行评论。
C.“虫子对树的伤害,就像恶人伤害人类”错误,恶人伤害人类并不等同于虫子对树木的伤害,而是相当于人帮助树木杀灭虫子。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佐证了柳宗元主张的天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错误,文章只是陈述柳宗元的观点与儒家态度相同,无意肯定柳宗元的观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认为天对人的感应是“奖善罚恶”,依旧是坚持“福善祸淫”的基本观点,与韩愈“天人相乖”的观点不同。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可知,大胆质疑历史上一般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的定论,并用《论语》中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进行证明。
根据“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可知,虽承认韩愈的《天说》讲得非常巧妙,但还是写了一篇《天说》对韩愈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可知,这种“天人相乖”的思想促使人们理性地反思自身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给自然造成的危害与破坏。
根据“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可知,使人们自觉克服以“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正确处理好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人“战天斗地”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一般人都认为“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所以人们在实践中能按照价值原则行事,但是韩愈的“天人相乖”思想让人们也可以按照真理原则,将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D 7.C 8.①突出韩愈被贬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至远方、难以生还的悲愤心境;②与下文韩愈被贬官后仍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韩愈崇高的精神境界;③与结尾处的诗句相互照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韩愈遭遇的同情和对韩愈高尚人品的推崇。 9.①面对宪宗迎佛骨的闹剧、贬到潮州当地方小官、藩镇割据严重、文坛重形式求华丽,韩愈势单力薄,微不足道;②但他心系百姓,以国为任,以民为本,愤而上书直陈利害,在潮州施政八月,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大事,亲自平定叛乱,倡导古文运动,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③因此山河因其而易姓,成就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伟业。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点明李渊父子虽得天下,但不为百姓做实事,没有得到百姓认可”错。原文第八段“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据此看出,并未提出李渊父子不为百姓做实事,没得到百姓认可的内容,而是为了突出韩愈的功绩。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了韩愈从政路上默默无闻的孤寂”错。原文“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是用细节描写来凸显韩愈崇高伟大的精神境界。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的作用:
这一首诗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前往潮州,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挥泪写下的诗篇。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却有八千里之遥,路途的困顿不言而喻。
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 “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 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化用典故,《左传·停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
作用一,在内容上,突出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偏隅,抒发了韩愈凄楚难言的悲愤心境;
作用二,此诗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韩愈被贬前的主要经历,下启韩愈被贬后的心灵历程 (精神世界),诗歌衔接了韩愈被贬前的主要经历和被贬后的心灵历程的描写,据此可分析出,与下文韩愈被贬官后仍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韩愈崇高的精神境界;
作用三,结尾作者的诗句“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据此看出此诗也与文末的诗句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韩愈遭遇的同情和对韩愈高尚人品的推崇。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结尾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主要体现在:
①第二段“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第五段“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
据此可看出,面对宪宗迎佛骨的闹剧、贬到潮州当地方小官、藩镇割据严重、文坛重形式求华丽,韩愈势单力薄,微不足道;
②第四段“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第五段“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据此可分析出,但他心系百姓,以国为任,以民为本,愤而上书直陈利害,在潮州施政八月,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大事,亲自平定叛乱,倡导古文运动,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③第七段“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第八段“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据此可分析出,因此山河因其而易姓,成就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伟业。
10.B 11.C 12.A 13.(1)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
(2)(韩愈)却很能引导鼓励后辈,后辈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他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韩愈)仍然和颜悦色不介意。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
“幼刻苦学儒”中“幼”作时间状语,表明“刻苦学儒”的时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
“进士”作“举”的宾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说法错误,一位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就大为生气”说法错误,原文为“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选项张冠李戴,应该是皇帝大为生气。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禁中”,皇宫;“因”,于是;“诉”,诉说;“磨”,磨掉(也可以翻译成改掉、除去)。
(2)“诱厉”,引导鼓励;“后进”,后辈;“馆”,招待……吃住;“怡然”,和颜悦色。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对后进则奖掖鼓励,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却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
14.B 15.①以声写声(听觉)。三首诗写的乐器各有区别,但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摹刻画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变的过程;
②以形写声(视觉)。无形的乐声,在三首诗都得到了有形的表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能够目睹;
③以感写声(感觉)。三首诗除正面摹写声音外还结合听众的内心感受进行侧面的烘托。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嗟余’二句为自慰之辞,表明自己因懂音乐而能深谙颖师所弹琴声的奥妙”错误。自谦之词,“未省”,不懂音乐,未谙其中的奥秘,但却被琴声所感动。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以声写声(听觉)。《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颖师琴》中“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三首诗写的乐器各有区别,但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摹刻画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变的过程。
以形写声(视觉)。《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眼花缭乱。《颖师琴》中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无形的乐声,在三首诗都得到了有形的表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能够目睹。
以感写声(感觉)。《琵琶行》中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这两句是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颖师琴》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李凭箜篌引》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三首诗除正面摹写声音外还结合听众的内心感受进行侧面的烘托。
16.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荀子》和《师说》中的言论,指出后人可以超越前人,学生可以胜过老师;第二部分引用成语“一代不如一代”,指出当下“后人不如前人”的现象常常存在。荀子以青与蓝、冰和水之间的递进关系来比喻师生之间、前人后辈之间学识的递进与传承,学生、后人如果不停止学习,积极钻研学问,总有一日可以超越他的师长,可以超过前人;而韩愈则是直接指出老师和弟子之间只不过是“闻道先后”“术业专攻”的区别而已。这两句引语呈现了发展的规律,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杰出人物,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推动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对此,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才能“超越前人”“胜过老师”?如要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虚心向师长学习,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武装自己。而对于“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我们则要反思其出现的原因,如受了外界太多的引诱,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缺失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一代一代做了不良的示范,以致于越来越糟,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如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礼仪等方面的引导教育,改变社会的风气。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行文构思上,可以引用材料中的说法,以此引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认可“后人可以超越前人”;接着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肯定“后人超越前人”在历史推动方面的价值,然后列举相关事例,如爱因斯坦和牛顿,“爱因斯坦是喝牛顿奶长大的,他出于蓝;他敢于向牛顿挑战,为人类的进步,打倒作为偶像的牛顿,他胜于蓝”;再从怎么做的角度进行分析,如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有踏实学习的态度,等等,最后可以发出呼吁。
立意:
1.逐前人之光华,创后人之山河。
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3.扬前世之光芒,奠后世之强基。
4.承前人之力,辟后人之世。
5.演好“今人”角色,奋力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