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6:33: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选择题
1.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
A.朝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
2.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3.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4.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5.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B.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
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6.“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7.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由此可以推知(  )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
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
8.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9.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
A.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
10.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选择题
1.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
A.朝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  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
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题干未提及朝议制,且应该是皇权而非王权,故A项错误;君主权威源于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据“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可推知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宗庙对皇权的作用,而非宗庙祭祀这一形式,故D项错误。
2.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
3.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C
【解析】军国大事先由大臣朝议,再由皇帝决断,这种决策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大臣仅是对军国大事进行朝议,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君权并未弱化,故B项错误;秦朝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中没有民主观念,故D项错误。
4.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得出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
5.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B.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C.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
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中“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得出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根据“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得出柳宗元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的产物,故D项正确。
6.“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此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D项错误。
7.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由此可以推知(  )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
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
【答案】B
【解析】秦朝内史掌管京师之地,相当于京兆尹,治所设在咸阳,非教育官员,故A项错误;内史掌管秦朝首都咸阳,位同九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皇帝对官员的任免,且乡里的官员的任免,皇帝不予插手,即皇权不下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史管辖咸阳,非地方治理,故D项错误。
8.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9.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
A.诸侯争霸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法家思想的推广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的采邑制发展到战国的郡—县两级制,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根源于生产力的提高(小农经济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选择B项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和分封制崩溃均是表象,郡县制的形成是法家思想推广的结果,但不是根源,排除A、C、D项。
10.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封建势力崩溃”,故A项错误;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封建势力崩溃”即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因此“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了韩非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解析】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为切入点。论述过程中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